第六期全球金融监管动态月刊: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监管创新与风险防控
2025年9月,全球金融监管动态延续了“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并重”的主线,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完善监管框架、推动市场改革、强化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推出了多项重磅政策。
一、中国内地:织密风险防控网,激活市场新动能
2025年9月,中国内地金融监管部门聚焦重点领域,通过完善规则体系、优化监管工具、强化协同联动,既筑牢金融安全底线,又为市场创新注入活力。
(一)强化信用管理,筑牢风险“防火墙”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信用监管领域动作频频。其一,针对严重失信主体管理,发布《关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审慎界定列入范围、明确管理措施、规范程序、建立修复机制”四大原则,旨在通过精准惩戒与信用修复的平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其二,修订《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市场风险”定义不包含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强调完善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责任清晰划分)、细化全流程管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报告),并要求银行强化集团并表层面的风险管控,为商业银行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金融创新提质
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与机构监管方面,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协同发力。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首次明确程序化交易与高频交易的定义,要求其不得影响交易所系统安全与交易秩序,并从报告义务、系统接入、主机托管、交易监测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为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期,证监会修订《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突出“促进功能发挥”与“打大打恶”导向,优化业务指标以支持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同时调整扣分分值提升评价合理性,强化证券公司的风险防控与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三)聚焦重点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推出一揽子政策:央行在上海落地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八大举措;金融监管总局印发行动方案,鼓励科技金融、跨境金融创新,支持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提升再保险与航运保险全球服务能力;证监会则以科创板深化改革“1+6”措施为核心,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此外,针对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央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提出扩大农业设施、畜禽活体抵押融资覆盖面,鼓励发行“三农”、小微、绿色专项金融债券,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四)细化机构监管,压实主体责任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机构监管领域持续细化规则: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集中度(单一客户≤10%、集团客户≤15%)、流动性(优质流动资产≥30天净流出)、关联交易(对关联方债权≤上季末净资产50%)、外部融资(融入资金≤净资产3倍)等红线,防范地方AMC风险外溢;修订《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将评级指标扩展至公司治理、业务规范等七大模块,结果分为A-E五类11级,对D、E类机构加强监管,推动支付行业合规经营;起草《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要求经纪机构设立独立部门、隔离自营业务,并明确禁止性行为,强化对客户资质的管理。
(五)完善政策工具,引导长期资本流向
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净资产收益率”与“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周期从单一年度扩展至“当年+3年+5年”,引导险资加大对长期资产的投资力度,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此外,央行与外汇局联合印发《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开展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鼓励人民币资金池过渡,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协作,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效的跨境金融服务。
二、中国香港:拥抱创新与开放,打造国际金融新标杆
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在2025年9月的监管动态中,既聚焦虚拟资产、跨境金融等前沿领域,又强化投资者保护与市场韧性,推动金融中心向“创新+稳健”双轮驱动转型。
(一)虚拟资产:规范发展与生态构建并重
香港特区政府与国际监管机构在虚拟资产领域的布局持续深化。财经事务及库务局(FSTB)局长许正宇在立法会提出,将推动虚拟资产(VA)衍生品交易向专业投资者开放,同时加强风险管理;计划在2025年内发布第二份VA发展政策声明,重点包括利用传统金融与科技结合提升实体经济安全性、吸引国际金融科技企业落户(通过“重点企业办公室”提供一站式服务)、优化基金与家族办公室税收优惠(将虚拟资产纳入合资格交易)。此外,金管局发布《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实施指南》,明确原有发行人需在2025年10月31日前申请牌照,否则进入结业期,为稳定币市场的合规发展划定时间表。
(二)投资者保护:全链条防控风险
针对近期频发的金融诈骗与不当销售行为,香港监管机构密集出台防护措施。证监会(SFC)促请经纪行加强客户保障,要求建立短讯仿冒诈骗的监测与拦截机制(如核实发送人身份、登记短讯发送人、利用“防骗视伏器”等工具),并向联合财富情报组汇报可疑交易;发布通函总结中小经纪行客户资产挪用的预警迹象,明确内控整改标准。针对“误导性名称”乱象,SFC建议扩大《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受限制称衔清单,涵盖“交易平台”“虚拟资产结算设施”等字眼,并推动《打击洗钱条例》加入类似限制,防止非持牌机构误导公众。
(三)跨境金融:深化合作与便利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金融协同方面,金管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南向通宣传及销售安排》,允许内地合作银行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协助客户与香港银行建立三方对话(线上/电话/视频),介绍符合资格的南向通理财产品,进一步便利大湾区居民跨境投资。此外,央行与香港金管局联合推动“跨境支付通”,通过两地快速支付系统(如内地的大额支付系统与香港的“转数快”)实现人民币、港币的便利化汇款,覆盖薪酬发放、留学缴费等民生场景,强化两地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金融科技:培育创新与应用生态
香港金管局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持续加码:发布《科技成熟度盘点报告》,指出金融科技已从前端应用向全链条渗透,人工智能(AI)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取得显著进展,但高性能计算等复杂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可持续发展关键;计划制定详细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采用金融科技。此外,金管局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投资亚洲新兴市场风险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与科技赋能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香港风险投资生态发展。
(五)市场治理:强化韧性与透明度
香港证监会(SFC)发布《2024-25年度报告》,明确未来四大战略优先事项:维持市场韧性、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吸引力、以科技与ESG引领转型、提升机构效率。在市场监管方面,SFC联合全球机构遏制非法金融网红活动,通过执法与教育结合,提醒投资者警惕误导性投资建议;修订《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要求经纪机构隔离自营业务、加强客户资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与利益冲突。
三、总结与展望:监管协同与创新驱动未来
2025年9月的全球金融监管动态中,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监管实践呈现出鲜明特征:一是风险防控更精准,通过细化失信主体管理、市场风险计量、机构合规要求等,筑牢金融安全底线;二是创新驱动更明确,在虚拟资产、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推出突破性政策,激活市场活力;三是协同联动更深入,跨部门(如“一行一局一会”)、跨区域(如粤港澳、沪港)的监管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提升政策效能。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与技术变革加速,金融监管将更注重“平衡术”——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在开放合作中维护金融稳定。中国内地与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有望通过监管规则的互认、市场机制的互通,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与“香港经验”。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