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是:万一网 > 早会经营 > 保险行业

保险行业险资红利策略2.0报告35页.pdf

  • 更新时间:2025-11-12
  • 资料大小:17.8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会员类别或者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保险行业险资红利策略2.0:从“买买买”到精挑细选,未来两三年仍欠配0.8-1.6万亿元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与刚性负债成本的双重压力下,保险资金的投资策略正面临深刻变革。2025年上半年,险资加速配置红利股,增配规模近3200亿元,已超去年全年。然而,随着红利股估值抬升、股息率下降,传统的“买买买”模式难以为继,险资红利策略正从1.0阶段迈入2.0阶段:从大规模集中配置转向精挑细选、左右平衡,强调以时间换空间,在稳定现金收益与降低资本亏损之间寻求新平衡。

 

红利策略步入2.0阶段:从规模驱动到质量优先

险资红利策略的演进,本质上是市场环境与资金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保险资金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来新单保费占总资产比例仅3%-4%,预定利率下调对总负债成本影响有限,险资仍需依赖稳定的现金收益来覆盖刚性成本。另一方面,债券等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利息贡献不足,使得股息收入成为险资收益的重要补充。

 

2025年上半年,七大A/H上市保险公司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项下的股票投资比例,从2023年末的1.7%跃升至1H254.2%,显示出险资对高股息股票的配置热情。然而,随着红利股估值普遍抬升,股息率随之收窄,单纯依靠股息率的选股策略面临挑战。估值上升推高了跌价风险,而股息率下降则降低了红利股的性价比,险资不得不重新审视是否止盈、如何规避跌价风险,以及所选标的能否在未来几年维持稳定的每股股息(DPS)。

 

这一转变标志着险资红利策略从1.0阶段的“规模驱动”进入2.0阶段的“质量优先”。在1.0阶段,险资以快速提升红利股配置比例为主要目标,侧重于行业覆盖和规模扩张;而在2.0阶段,险资更注重个股的长期价值与分红稳定性,选股标准更为严格,配置节奏也从“大步快跑”转为“小步慢跑”,以“拣麦穗”的心态逐步积累持仓。

 

红利股范围收窄:选股标准趋严,港股标的锐减

随着红利策略进入2.0阶段,险资的选股标准也更为清晰和量化。根据行业实践,险资红利股的选股标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每股股息(DPS)稳定,能够提供可预测的现金流;二是资本亏损概率中等偏低,保障本金安全;三是股息率达到一定标准,确保现金收益水平。

 

基于上述标准,量化筛选结果显示,潜在红利股范围明显收窄,尤其是港股市场。在选股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港股潜在红利股的自由流通市值从年初的3.4万亿港元降至1.6万亿港元,标的数量大幅减少;A股市场则相对平稳,最新筛选出57只潜在红利股,自由流通市值约3.8万亿元。若放宽股息率标准,港股可选标的增至48只,自由流通市值同为3.8万亿元。

 

这一变化反映出两个市场环境的差异:A股红利股多为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盈利和分红相对稳定;而港股受国际资金流动和外部环境影响更大,市场波动性较高,部分传统高息股的DPS稳定性面临考验。此外,港股中部分标的虽股息率较高,但资本亏损风险不容忽视,不符合险资“中等偏低”的风险偏好。

 

选股范围的收窄,进一步凸显了2.0阶段险资配置的难点:在有限的标的中,既要满足股息率要求,又要控制估值风险和分红可持续性,配置难度显著增加。

 

欠配规模0.8-1.6万亿元:长期配置方向不变,节奏放缓

尽管配置挑战加大,但险资对红利股的长期配置方向并未改变。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行业红利股配置规模约1.2万亿元,占寿险准备金比例接近4%。从长期来看,行业整体红利股投资比例在5%以上较为合理,据此估算,目前险资仍欠配红利股0.8-1.6万亿元。

 

这一欠配规模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逐步完成配置,年均增配规模约3000-5000亿元。尽管增速可能较1H25的集中加仓有所放缓,但考虑到红利股对险资现金收益的贡献不可或缺,中长期增配趋势仍将延续。尤其是在利率维持低位、负债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股息收入作为现金收益的“稳定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配置节奏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险资对红利股的兴趣减弱,而是策略升级的必然结果。在2.0阶段,险资更注重配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强调“以时间换空间”,通过逐步建仓、分散持仓来降低集中度和估值风险。

 

银行股:红利策略中的重要板块与隐忧

银行股作为险资红利策略的核心板块,在2024年以来实现了股价和估值的显著上涨。统计显示,险资“重仓”的银行股股息率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险资在配置过程中高度重视股息收益。然而,银行股的投资逻辑也面临一些隐忧。

 

一方面,银行股股价上涨与DPS稳定性、股息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尤其是在A股市场。港股银行股中,DPS稳定性与股价表现的相关性略高,但整体上并未形成强关联。这一现象说明,市场资金在投资银行股时,对DPS稳定性的关注度可能不足,更倾向于短期估值波动带来的资本利得。

 

另一方面,险资对银行股的投资多采用长期股权方式,虽能稳定账面价值,但可能存在市场价值不足、流动性较差、退出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盈利能力和分红稳定性可能承压,进一步加剧资本亏损风险。

 

因此,在2.0阶段,险资在配置银行股时需更加审慎,不仅要关注股息率,还需综合评估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前景和分红政策的可持续性。

 

风险提示与策略建议

随着红利策略进入2.0阶段,险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红利股跌价风险、配置进度不及预期,以及个别标的出现大幅亏损。为应对这些风险,险资需在战略上坚持红利配置方向,在战术上灵活调整,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个股甄别,优选资产负债表有韧性、盈利增长均衡的标的。报告中建议关注中国平安A/H、中国太保A/H、中国人寿A/H、中国人保A等险企,因其自身具备稳定的分红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二是注重行业分散,避免过度集中。在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传统高股息行业之外,可适当拓展至消费、医药等具有稳定现金流和分红记录的行业。

 

三是动态评估分红可持续性。除了历史股息率,还需重点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现金流状况和分红政策,避免因DPS下滑导致收益不及预期。

 

四是控制配置节奏,避免在估值高位集中加仓。通过定期、分批配置,降低时机选择风险,逐步积累优质红利股持仓。

 

结语

险资红利策略从1.02.0的演进,是市场环境与资金属性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在低利率和负债成本刚性的背景下,红利股仍是险资不可或缺的收益来源,但配置方式已从粗放走向精细。未来两三年,0.8-1.6万亿元的欠配规模将为市场提供持续的资金流入,但配置节奏和结构将更趋理性。对于险资而言,2.0阶段的核心是以“拣麦穗”的耐心和智慧,在估值与股息、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实现长期稳健的现金收益。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保险行业险资红利策略2.0报告35页.pdf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