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定利率:预定利率:是寿险产品在计算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时所采用的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主要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来设置的。传统型保险增长过慢,意味着百姓的保障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一个还处于成长中的保险市场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正常。2.5%的预定利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4.025%预定利率的市场化,就行业长远发展而言是必需的。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对消费者来说,购买保险产品,所花费的保费将更加低廉,保障功能将更加多元化。预定利率越高,产品竞争力越强,预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在其它假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款产品的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越强。费率改革后,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收益率直追分红险、万能险等新型产品,隐含着复利3.5%的“分红”保证使其优势更加稳健。
当预定利率提升至3.5%后,均跑赢了CPI和银行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改变了人们过往对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看法,情形完全改观。“1992年至1993年期间,保险公司给出的预定利率一度达到甚至超过8.8%,销售了大量高利率保单。但随后几年,国内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10.98%一路下滑至2.25%,导致了大量的利差损,保险业亏损额达500亿元至1000亿元,而当时整个行业的总资产仅1万亿元左右。所以,在1997年11月,央行三次降息后,保监会第一期对预定利率做限制,调整为4%-6.5%,而到了1999年6月,保监再次调整国内的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
过低的预定利率提高了保险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传统型寿险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万能险、投连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增长速度。对于一个还处于成长中的保险市场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正常。传统型保险增长过慢,意味着百姓的保障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过低,使得保险产品价格过高。所以,2013年8月15日开始,普通型人身保险实行新费率政策,其预定利率不再有2.5%的上限,而是由保险公司根据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但在目前,是受监管的约束的。目前,银保监会给出的年金险的“官方指导价”是3.5%,长期险最高可上浮1.15倍达到4.025%。这就是所谓行业定额预定利率4.025%的由来。
2018年投资收益率约为4.3%,创六年以来最低水平!整体资金运用收益约6800亿元,相比2017年减少1500亿元。行业公布的投资收益率并不包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盈浮亏,2018年险资资金运用余额约16.4万亿。用于投资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约1.99万亿,考虑到2017年上证指数涨7%,2018年上证指数则跌25%,权益资产浮亏或达5000亿,故2018实际投资收益应低于3000亿,实际投资收益率或低于2%。
近期有消息称,监管机构对近期某些预定利率4.025%的长期养老金保险产品的备案申请没有通过,原因是“终身产品,4.025%定价,有较大利率风险”,而银保监(【2019】4号文)对于人身保险产品近期典型问题的通报中也提及某些产品预定利率过高,存在利率风险,要予以整改。种种迹象表明,预定利率“4.025%”的长期年金险产品,说没就没了,不光新的产品备案通不过,推测在售的少量预定利率为4.025%的产品也可能很快下架整改。较高的定价利率是把“双刃剑”,虽然短期能为险企赚来“真金白银”,但从长期看,也对险企的投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即便有高超的投资水平,一旦遇上经济下行,仍将面临利差损的风险。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