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是:万一网 > 早会经营 > 保险理财

下半年市场资金结构分析暨非银金融行业投资机会内外共振走向曙色53页.pdf

  • 更新时间:2025-09-19
  • 资料大小:4.67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会员类别或者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下半年市场资金结构分析暨非银金融行业投资机会:内外共振走向曙色

20259月,中国资本市场正站在居民财富迁徙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历史交汇点。随着存款利率中枢持续下行、房地产财富效应弱化、非标资产加速转标,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存款搬家”浪潮正在重塑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格局。这场迁徙不仅推动增量资金向风险资产流动,更催生非银金融行业(券商、保险、公募及理财子等)的结构性机遇。 

一、居民财富“再平衡”:房地产退潮与非标转标的时代背景

中国居民财富的“顶层结构”正在经历近20年来最深刻的调整。根据央行《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截至2024年底,中国居民总财富规模约为650-700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占比从2019年的59%降至2024年的52%,而金融资产占比则从20%升至26%。这一变化背后,是房地产“造富神话”的终结与金融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双重驱动。

1. 房地产:从“核心资产”到“风险资产”的身份转变

过去20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财富的“压舱石”。但2021年以来,房地产长效机制加速落地,“房住不炒”从政策口号转化为市场现实。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指数连续18个月环比下跌,部分三四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激增30%以上。房地产流动性的弱化直接导致居民配置意愿下降——2024年居民新增房产投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降至8%2017年为23%),存量房产占家庭总资产比例较峰值回落7个百分点。房地产的“财富增值”功能褪色,释放出巨量资金寻找新出口。

2. 非标转标:刚兑信仰破灭后的资产荒突围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非标资产(信托、委托贷款、未贴现汇票等)进入“去通道、降杠杆”阶段。2024年末,非标资产存量规模较2017年峰值缩减40%,其中信托产品违约率从2020年的1.2%升至3.8%。非标资产的“保本保收益”光环消失,倒逼居民转向标准化资产。同期,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标品资管规模从2019年的110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18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3%。非标转标本质是居民财富从“隐性刚兑”向“净值波动”的转型,这一过程虽伴随阵痛,却为标准化金融产品的发展打开了空间。

3. 存款“堰塞湖”:低利率环境下的资金淤积与溢出

尽管房地产与非标资产吸引力下降,但居民储蓄意愿在2022年前一度逆势攀升。20224月,住户存款单月新增9.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的核心驱动是“避险需求”——疫情冲击下,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叠加股市、债市波动加剧,资金被迫回流存款。然而,2024年以来,这一趋势出现逆转:一方面,存款利率持续下行(20259月,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5%,较2020年下降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冗余”显现——2025年上半年,住户存款余额达160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占比72.28%,但人均存款超11万元,远超全球主要经济体水平。当存款收益跑不赢通胀(2024CPI同比上涨2.1%),资金“脱存向险”的动力显著增强。

 

二、存款搬家的“三重动力”:收益、结构与行为的三重变迁

存款搬家的本质是居民风险偏好的“阶梯式抬升”,其背后是收益差扩大、存款结构变化与行为模式迭代的三重驱动。

1. 收益差扩大:无风险利率下行与资管产品“性价比”凸显

全社会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是存款搬家的核心推手。2020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3%降至2.5%,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从4.2%降至3.0%,但存款利率降幅更大(2020-2025年,1年期定存利率累计下降1.2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3.0%)已高于1年期定存(1.5%)一倍,部分“固收+”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甚至超过4%。收益差的扩大直接驱动资金从存款向低风险资管产品迁移——2024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速回升至5%2023年同期为-2%),公募基金中纯债基金规模增长12%,均反映出资金对“收益增厚”的迫切需求。

2. 结构分化:定期存款“一枝独秀”背后的资金淤积与错配

居民存款的定期化趋势(2025年定期存款占比72.28%)反映了资金的“避险性淤积”。东部沿海省份(浙江、广东、江苏)作为传统存款大省,2024年新增存款规模同比下降15%-20%,但中西部省份(四川、湖北)新增存款占比提升至30%2020年仅为18%)。这种区域分化背后,是东部居民更早意识到存款收益的“隐性缩水”,开始主动配置跨区域、跨周期的金融产品;而中西部居民因投资渠道有限,仍以定期存款为主,但随着区域经济差距收窄,其资金溢出效应将在未来2-3年加速显现。

3. 行为迭代: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配置”的风险偏好跃迁

2022年是居民财富配置的“行为转折点”。当年理财刚兑打破后,居民风险偏好骤降,资金快速回流现金类理财(规模增长30%)和货币基金(规模增长25%);但2024年以来,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居民开始“被动接受波动”——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固收+”产品(股债比2:8)规模增长40%,二级债基规模增长28%,甚至部分权益类产品(如偏股混合基金)也出现净申购。这一变化标志着居民风险偏好从“零波动容忍”向“适度波动换取收益”跃迁。国信证券调研显示,2025年上半年,受访投资者中“可接受年度亏损5%-10%以换取10%以上收益”的比例从2022年的15%升至35%,风险偏好的结构性提升为风险资产提供了增量资金基础。

 

三、资金迁移的“路径图”:从低风险到中高风险的阶梯式配置

存款搬家的资金流动并非“一刀切”,而是遵循“收益-风险”匹配的阶梯式路径。这一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应居民风险偏好的逐步抬升。

1. 第一阶段:从存款到现金类理财/货币基金——“避险+流动性”的平衡

2022年理财刚兑打破初期,居民对“本金安全”的需求压倒一切,资金首先流向现金类理财(T+0申赎、年化收益2.0%-2.5%)和货币基金(年化收益1.8%-2.2%)。这类产品本质上仍是“类存款”,但收益率略高于定存,且保留了高流动性。2023年上半年,现金类理财规模一度突破10万亿元,货币基金规模达12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这一阶段的资金迁移以“防御”为核心,目的是规避存款利率下行风险,同时保持资金灵活性。

2. 第二阶段:从现金类理财到“固收+/纯债基金——“收益增厚”的初步尝试

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2024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2.0%),居民对“收益增厚”的需求超越“绝对安全”。此时,“固收+”产品(以债券为主,辅以股票、可转债等增强收益)成为新宠——2024年“固收+”理财规模增长50%,纯债基金规模增长30%。这类产品的年化收益普遍在3.0%-4.5%,最大回撤控制在2%以内,符合居民“承受小幅波动换取更高收益”的心理阈值。国信证券问卷调查显示,2025年上半年,45%的投资者将“固收+”产品作为“存款替代”的首选,其中30-45岁中产群体的配置比例最高(占比60%)。

3. 第三阶段:从“固收+”到权益类产品/另类投资——“风险资产”的主动配置

当居民对“低波动+中收益”的产品形成惯性后,部分资金开始向权益类产品迁移。2025年以来,偏股混合基金发行回暖(上半年新发规模同比增长25%),ETF(尤其是宽基指数ETF)净申购额达80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4倍。此外,跨境投资(如QDII基金、港股通产品)、量化对冲(年化收益5%-8%,最大回撤3%-5%)、REITs(年化分红收益4%-5%)等另类投资产品也开始进入居民视野。这一阶段的资金迁移以“收益弹性”为核心,标志着居民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配置”,风险资产(股票、基金、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有望从当前的15%2024年)提升至2026年的20%以上。

 

四、非银金融行业的“黄金窗口”:从规模扩张到业绩弹性

存款搬家浪潮下,非银金融行业(券商、保险、公募及理财子)正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窗口。其核心逻辑在于:增量资金涌入风险资产→资管产品规模扩张→管理费、佣金、投资收益等多维度盈利改善→行业估值修复。

1. 资管机构:规模扩张与管理能力双轮驱动

银行理财子、公募基金、保险资管是存款搬家的直接受益者。2024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速回升至5%2023年同期为-2%),其中“固收+”产品规模占比从2022年的15%提升至30%;公募基金中,债券基金规模突破15万亿元(2020年仅为8万亿元),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环比增长10%;保险资管受益于保费收入增长(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保费同比增长12%)和第三方业务扩张(管理规模同比增长20%),综合管理费收入增速达15%。更重要的是,资管机构的“产品力”竞争加剧——从传统的固收、权益拓展至跨境、量化、ESG等领域,头部机构(如招银理财、易方达、泰康资管)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CR10)从2020年的35%升至2025年的45%

2. 券商:经纪与财富管理的“戴维斯双击”

券商是资本市场资金流动的“枢纽”,存款搬家将直接利好其经纪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一方面,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2025年上半年A股日均成交额900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5%),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另一方面,居民通过券商渠道配置基金、理财的比例从2020年的15%升至2025年的25%,代销金融产品收入(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5%)成为财富管理新的增长极。此外,注册制改革深化、北交所扩容等政策红利,推动券商投行业务向“精品化”转型,IPO承销规模同比增长30%,行业ROE(净资产收益率)从2023年的6%升至2025年的8%

3. 保险:负债端与资产端的“双向改善”

保险行业的投资机会更具“确定性”。负债端,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15%,其中增额终身寿险(IRR 3.0%-3.5%)、养老年金险(长期IRR 3.5%以上)因“刚兑属性+收益确定性”成为销售爆款;资产端,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8万亿元(2024年末为26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从2020年的13%升至2025年的18%(监管上限为45%),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2025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上涨8%),年化投资收益率从2023年的3.5%升至2025年的4.5%。叠加“偿二代二期”工程优化资本管理,险企内含价值(EV)增速有望从2023年的8%提升至2025年的10%

4. 市场阶段定位:从“估值修复”到“热点轮动”的第二阶段机遇

根据资本市场牛市的“三阶段理论”(估值修复→热点轮动→估值拔高),当前市场正处于第二阶段(热点轮动期)。20249月的“924行情”是典型的估值修复期(沪深300指数从3500点反弹至4000点,涨幅14%);2025年以来,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日均成交额超9000亿元),成长赛道(AI、新能源)、主题概念(低空经济、量子计算)轮动加速,居民风险偏好提升推动增量资金入场(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20%)。这一阶段,非银金融板块(尤其是券商、保险)作为“贝塔属性”最强的行业之一,将充分受益于市场情绪回暖与交易量放大,业绩弹性显著高于其他板块。

 

五、风险提示:政策、监管与市场波动的三重挑战

尽管存款搬家与非银金融行业的投资机会明确,但需警惕以下风险:

1.政策不及预期:若房地产刺激政策、资本市场改革(如T+0、降准降息)力度低于预期,可能导致居民风险偏好回升放缓;

2.监管趋严: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可能引发监管对“伪净值”产品的核查,影响短期规模扩张;

3.保险保费不及预期:若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类产品需求回落,可能导致险企负债端增长承压;

4.投资收益承压:若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如外部冲击导致A股下跌),可能拖累险企、券商的投资收益;

5.资本市场景气度下降: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企业盈利改善乏力,可能削弱风险资产的吸引力。

 

结语:非银金融的“曙色”已现

站在20259月的时点,中国居民财富迁徙的浪潮已从“蓄势”转向“奔涌”,存款搬家正成为推动风险资产配置的核心动力。对于非银金融行业而言,资管规模扩张、产品创新加速、市场活跃度提升的三重红利叠加,行业“优于大市”的评级具备坚实支撑。尽管短期需关注政策与市场波动风险,但从中长期看,居民财富“脱存向险”的趋势不可逆,非银金融行业有望成为这一轮资金迁徙的最大受益者。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综合实力突出的龙头券商、负债端优势显著的险企,以及产品力领先的资管机构,把握行业从“规模扩张”到“业绩弹性”的黄金机遇。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下半年市场资金结构分析暨非银金融行业投资机会内外共振走向曙色53页.pdf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