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信托行业报告:穿越周期韧性生长,驾驭变革拥抱增长
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攀升的2025年,香港信托行业以“逆势增长”的姿态,再次印证了其作为“全球信托中心”的韧性与活力。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香港信托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信托市场持有的资产规模已达51,880亿港元(约6,670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约10%;其中,公募基金与退休基金(含强积金及职业退休计划)占比超7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份报告不仅勾勒出香港信托行业的“成长曲线”,更揭示了其在监管革新、市场需求升级与全球化布局中的“破局密码”。
一、韧性生长:从“稳健防守”到“主动增长”的行业蜕变
香港信托行业的韧性,首先体现在对宏观环境变化的“抗压能力”。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利率波动加剧,香港信托市场仍以10%的资产规模增长,跑赢多数成熟金融市场。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行业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对“政策红利”的精准把握。
1. 需求端:退休金与私人财富的“双轮驱动”
退休金是香港信托市场的“压舱石”。自2000年强积金制度推行以来,香港近100%的劳动人口通过强积金或职业退休计划参与退休保障,截至2023年底,退休基金占信托持有资产的38%,且2022-2023年通过信托持有的退休基金资产增长11%。这一增长不仅源于人口老龄化(2024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占比15.6%)带来的刚性需求,更得益于监管对退休金“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双重保障——例如,金管局推出的《监管政策手册》单元TB-1,明确要求退休金信托需采用“审慎投资策略”,确保资产长期稳健增值。
与此同时,亚洲(尤其是中国内地)私人财富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对私人信托与家族办公室服务的旺盛需求。2023年,香港约有2,700家单一家族办公室开展业务,较2021年增长25%。这些家族办公室的服务范围从传统的遗产规划、财富传承,延伸至跨境资产配置、慈善信托设立等复杂场景,成为信托行业“高净值客群”的核心战场。
2. 政策端:监管革新为行业注入“信任动能”
监管是信托行业的“生命线”。近年来,香港证监会与金管局通过一系列改革,显著提升了行业的公信力与投资者保护水平:
牌照分类细化:证监会增设第13类受规管活动牌照(RA 13),明确“认可集体投资计划存管人”的资质要求,将信托机构的“受托责任”纳入严格监管;
透明度提升:金管局推出《监管政策手册》单元TB-1,要求信托机构披露资产配置、费用结构等关键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科技赋能监管:2024年6月上线的eMPF(电子退休金计划)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退休金管理流程,预计在首个十年内为行业节省300-400亿港元成本,同时提升成员参与度与透明度。
这些改革不仅回应了投资者对“安全”的核心诉求,更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2023年调研显示,64%的受托人认为现行监管制度“有利于业务发展”,较2021年的51%大幅提升,行业对监管环境的信心显著增强。
二、需求裂变:从“基础托管”到“综合服务”的生态升级
香港信托行业的增长,不仅是资产规模的扩张,更是服务边界的拓展与客户需求的升级。如今的信托市场,已从“单一的资产托管”演变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生态”。
1. 退休金信托:从“保值”到“增值”的跨越
退休金信托的传统功能是“保值”,但在低利率环境下,客户对“增值”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香港信托机构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主动管理”策略,提升退休金的长期收益:
资产类别拓展:从传统的债券、股票,延伸至私募股权、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ESG主题资产等,分散风险的同时捕捉增长机会;
定制化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收入水平的客户,设计“阶梯式”投资组合——例如,临近退休的客户可增加债券与现金比例,年轻客户则可配置更多权益类资产。
某头部信托机构的案例显示,其退休金信托产品通过“核心+卫星”策略(核心资产为低波动债券,卫星资产为高成长科技股),2023年为客户实现了4.8%的年化收益,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的3.2%。
2. 私人信托与家族办公室:从“工具”到“战略伙伴”
对于高净值人群与家族办公室,信托的价值已超越“资产隔离”,成为“财富传承的战略工具”:
传承规划:通过不可撤销信托(ILIT)实现资产隔代传承,避免遗产税与债务纠纷;
家族治理:设立家族信托委员会,制定家族宪章,规范成员权利与义务,减少家族内斗风险;
跨境配置:利用香港的“普通法体系+自由港”优势,将境内资产通过信托架构转移至境外,实现全球化布局。
2023年,香港新增单一家族办公室中,70%的客户明确要求“信托+家族治理”综合服务,较2021年提升40个百分点。这标志着私人信托已从“可选工具”升级为“刚需服务”。
3. 慈善信托:从“边缘”到“主流”的社会价值觉醒
香港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慈善信托成为信托行业的“新蓝海”。截至2024年9月,香港税务局确认的免税慈善组织达10,699家,其中441家为慈善信托机构,数量较2021年增长35%。这些慈善信托不仅管理着大额捐赠资产(如李嘉诚基金会通过信托管理的超百亿资产),更通过“公益+金融”模式,实现慈善资源的可持续运作——例如,某教育类慈善信托通过投资优质物业获取稳定收益,再将收益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三、挑战与机遇:在“人才缺口”与“全球竞争”中突围
尽管香港信托行业展现出强劲韧性,但其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1. 人才短缺:专业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信托行业的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法律合规、信托架构设计、基金管理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据报告统计,香港信托机构中,具备“法律+信托+税务”复合背景的人才仅占总人数的15%,远低于新加坡(28%)。某中型信托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年招聘10名信托经理,但符合要求的候选人不足30%。”
2. 全球竞争:与新加坡、瑞士的“差异化突围”
在全球信托中心竞争中,香港面临新加坡与瑞士的强势挑战。新加坡凭借“亚太区枢纽+低税率”优势,吸引了大量亚洲高净值客户;瑞士则以“隐私保护+历史积淀”稳居欧洲信托中心榜首。香港的优势在于“背靠内地+国际接轨”——既熟悉中国内地的财富管理需求,又拥有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法律与监管体系。未来,香港需进一步强化这一“桥梁作用”,例如:
深化与大湾区合作: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政策,吸引内地高净值客户通过香港设立离岸信托;
推动绿色信托发展:结合香港“碳中和”目标,开发ESG主题信托产品,吸引关注社会责任的投资者;
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信托资产的登记与流转效率,降低操作成本。
四、未来展望:从“区域中心”到“全球标杆”的跃升
站在2025年的节点,香港信托行业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随着亚洲私人财富持续增长、监管环境持续优化,以及“eMPF”“慈善信托”等创新模式的普及,香港有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规模增长:预计2030年信托持有资产将突破8万亿美元,其中退休金与私人信托占比超80%;
服务升级:从“资产托管”向“财富管理+家族治理+慈善服务”综合生态转型,客户粘性显著提升;
全球地位:巩固“亚洲第一信托中心”地位,并向“全球信托标杆”迈进,与纽约、伦敦形成“三足鼎立”。
结语:信托的本质是“信任”,香港的韧性源于“专业”
香港信托行业的韧性,本质上是“专业能力”与“客户信任”的双重积累。从退休金的“安全守护”到私人信托的“财富传承”,从慈善信托的“社会价值”到科技赋能的“效率提升”,香港信托行业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在监管与市场的动态平衡中探索前行。未来,随着“eMPF”“绿色信托”等创新模式的深化,以及与大湾区、内地市场的深度融合,香港信托行业必将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因为它不仅管理着财富,更守护着人们对“确定性”的期待。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