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与机遇:2025年第二季度养老金融产品市场全景透视
2025年第二季度,是中国养老金融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人口结构深刻变革、政策框架持续完善与宏观经济周期调整的多重因素交织下,养老金融产品市场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本季度,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国全面推广为标志,养老金融的“普惠性”与“全民性”特征愈发凸显;同时,一系列重磅货币与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变量,重塑着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格局与未来发展轨迹。
一、 市场全景:双轨并行,三支柱体系日趋成熟
要理解2025年第二季度的市场动态,首先需厘清我国养老金融产品的基本格局。当前,市场呈现出清晰的“双轨并行”结构:
1.1 面向机构的养老金产品:规模庞大、稳健运作的“压舱石”
这部分产品主要对应养老金体系的第一、第二支柱。根据定义,养老金产品是由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发行的,专门面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标准投资组合。自2013年开始运作以来,其核心使命是作为后端集合投资工具,提升大规模养老资金的投资与管理效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实际运作的养老金产品数量为573只,总规模达到惊人的24,236亿元。 从产品类型看,它涵盖了股票型、混合型、普通固收型、货币型等,形成了一个风险梯度完整、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机构资金配置需求的工具箱。这部分市场虽然不直接面向个人投资者,但其庞大的体量和稳健的投资风格,构成了整个养老金融体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1.2 面向个人的养老金产品:全面开花、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这部分产品对应的是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自2024年12月15日《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生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从“单位主导”向“个人与单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任何在中国境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自主选择购买各类金融产品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2025年7月初的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已跃升至1060只,其中在售产品为932只。 产品范畴包括储蓄、理财、保险和基金四大类。一个尤为重要的进展是,指数基金产品被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这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成本更低、透明度更高的被动投资工具,极大地丰富了资产配置策略。
小结: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已建立起一个由近600只机构产品、超千只个人产品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金融产品生态。机构端规模稳固,个人端活力迸发,共同支撑起养老财富储备的宏大叙事。
二、 政策深水区:第二季度的密集调整与深远布局
第二季度,监管层与宏观调控部门动作频频,从资金端、资产端到统计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精准施策,为养老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新的制度基础。
2.1 优化保险资金运用,提升养老投资灵活性
2025年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不再对税延养老保险的普通账户单独计算权益类资产(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例,而是将其与其他保险产品普通账户合并计算。
政策影响深度解析:
释放配置空间,提升效率: 此前,税延养老保险账户有独立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合并后,保险机构可以在整个普通账户的更大资金池内统一进行资产配置,从而更灵活地根据市场判断调整权益仓位,优化风险收益比。这直接提升了保险资金的配置效率。
增强保险机构竞争力: 在个人养老金产品市场中,保险类产品(如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以其“保底+浮动”的收益特性受到稳健型投资者青睐。此项政策赋予了保险机构更大的投资灵活性,使其能更积极地参与资本市场,有望提升产品的长期收益潜力,从而增强其在第三支柱市场中对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的竞争力。
支持第三支柱高质量发展: 政策调整的信号意义明确,即鼓励保险机构更深度地参与和服务养老保险体系,通过优化资金运用,为民众提供更优质、更具吸引力的养老保险产品。
2.2 构建统一统计框架,引领“五篇大文章”落地
2025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了《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该制度旨在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大关键领域的金融活动进行统一、规范的统计监测。
政策影响深度解析:
明确养老金融边界,实现“有数可循”: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养老金融”进行系统性的统计界定。它将明确哪些金融产品、服务可以被纳入养老金融的范畴,为后续的政策评估、资源倾斜和行业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引导资源精准滴灌: 统一的统计标准有助于监管机构清晰掌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养老金融领域的投入与成效,从而能够更精准地出台激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养老领域汇聚。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长期来看,这一统计制度将促使各类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养老金融业务的标准化、透明化发展,避免“泛标签化”,确保真正的养老属性产品得到识别和支持。
2.3 人身险预定利率锚定新值,奠定产品设计基准
2025年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了2025年第一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政策影响深度解析:
设定收益预期“锚”: 预定利率是人身保险产品,特别是传统型、分红型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保证收益水平和价格。2.13%的数值,反映了监管和行业专家对中长期利率走势的审慎判断。
稳定市场,防范利差损风险: 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设定一个稳健的预定利率,可以有效防止保险公司为争夺市场而推出过高保证收益的产品,从而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巨额利差损,维护整个行业的偿付能力安全和稳定经营。
影响产品创新方向: 这一相对较低的预定利率,会促使保险公司将产品创新更多地转向“保底+浮动”模式,以及与投资表现更紧密挂钩的投连险、变额年金等产品,推动保险产品在养老场景中与基金、理财等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 宏观变量:降息周期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开启了新一轮宽松周期,这对以固定收益资产为重要配置基础的养老金融产品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3.1 降息降准“组合拳”:宽松信号明确
政策利率与LPR下调: 5月7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随后于5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应声下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降至3.0%和3.5%。这是2025年首次降息,明确传达了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强烈信号。
全面降准: 自5月15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普遍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为银行体系提供更多可贷资金。
存款利率同步下调: 六大国有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全面下调了各期限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利率降至0.05%,3年期和5年期定期利率分别降至1.25%和1.3%。
3.2 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连锁反应
1. 对固收类养老产品(储蓄、债券、固收理财):
存量产品受益: 对于已经配置了大量长期限、高票息债券的养老金产品和养老理财,市场利率下行将推高其存量资产的价值,带来可观的资本利得,短期内提升产品净值表现。
新增投资压力凸显: 然而,对于新发行的产品和到期资金再投资而言,将面临“资产荒”的挑战。债券到期收益率、银行存款利率、非标资产收益率的全面走低,将直接拉低此类新产品未来的静态收益水平。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储蓄存款产品利率也将随之调整,吸引力可能有所下降。
2. 对权益类养老产品(养老目标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
构成长期利好: 利率下行降低了无风险收益率,从而提升了权益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从估值模型看,折现率的下降有助于抬升成长股和长久期资产的估值。降息降准旨在刺激经济复苏,企业盈利预期改善,也为股市提供了基本面支撑。这对于个人养老金中的基金产品,尤其是新纳入的指数基金,以及机构端的股票型养老金产品,构成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3. 对保险类养老产品:
“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利率下行加大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压力,新增固收资产收益率下降,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刚性兑付”心理下,保险产品提供的保证收益或保底收益显得尤为珍贵。当银行理财净值化、存款利率走低时,具备2.13%预定利率锚定和保底条款的养老保险产品,其竞争力会相对提升,可能迎来销售窗口期。
四、 未来展望:在变局中探寻养老金融新范式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及更远的未来,中国养老金融产品市场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现以下几大发展趋势:
1. 产品多元化与策略化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低利率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单纯依赖固收资产的“躺赢”模式难以为继。基金管理人、保险资管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必须加强多资产配置能力,在固收打底的基础上,更积极地拓展权益投资、另类投资(如REITs)、海外资产等,通过策略的多样性来增厚收益、平滑波动。
2. 个人投资者的教育与投顾服务需求激增。 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的普及,数以亿计的个人投资者将直面产品选择难题。如何帮助他们理解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的年龄、风险承受能力和退休日期制定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将成为下一片蓝海。智能投顾、专业理财师的角色将愈发重要。
3. 养老金融与“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合。 在统一的统计制度指引下,养老资金作为长期资本,将更顺畅地投入到绿色产业、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领域,实现社会责任与长期投资回报的共赢。ESG投资理念可能会更广泛地融入养老产品的投资策略中。
4. 数字化赋能全流程服务体验。 从开户、投保、产品选购到收益查询、账户转移,养老金融的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服务将成为标配。金融机构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场景化的养老规划建议。
结语
2025年第二季度,是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的一个缩影:既有顶层设计的宏大叙事,也有微观产品的精耕细作;既有利率下行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孕育着资产轮动与产品创新的无限机遇。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唯有深刻理解政策意图,准确把握宏观脉搏,并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不断锤炼投资管理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方能在波澜壮阔的养老金融大时代中行稳致远,共同托举起亿万国民的“夕阳红”。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