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是:万一网 > 早会经营 > 养老疾病

人口负增长时代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1页.pdf

  • 更新时间:2025-08-01
  • 资料大小:2.14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会员类别或者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机遇与新挑战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人口负增长时代已然到来。2022年我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2023年减少数量进一步扩大至208万。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愈发明显,给养老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保险业的功能定位愈发清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保险业定位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强调其保障性。2024年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筑牢“三张网”——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护网,并指出保险业的人民性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保险业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不仅是立足行业功能定位的必然选择,更是坚持行业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养老金融业务兼具长期财富管理的一般特征和行业独特的风险保障属性,我国保险业有必要以增强保障性、普惠性和安全性为抓手,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一)保障性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加深时期,这对个人和国家整体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个人而言,随着未来生存期限延长,失能风险、疾病风险、意外风险等老龄风险因素显著上升。例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易患慢性疾病,医疗支出大幅增加;失能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对国家整体而言,老龄化、少子化加深意味着抚养比不断攀升,面向老年人口的护理、医疗、康养等服务的人力资源供给缺口或将长期扩大。老龄人口保障需求增加同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可能日益突出,这从我国的储蓄倾向也能窥见一斑。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充实应对未来老龄风险的财富储备是这一时期居民的重要理财动机,使当前我国储蓄倾向居高不下。纵向比较来看,疫情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中枢下移,储蓄倾向居高难下。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比例处于历史高位。国际比较来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我国的国民储蓄率持续高于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也高于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平均水平。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反映了他们面向未来老龄风险的预防性、保障性需求强烈。我国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对老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机制的设计,兼顾财富积累与风险保障功能,提高居民储蓄资产的配置效率。

(二)普惠性

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存在覆盖面与保障程度难以兼得的矛盾。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10多亿人,但人均保障度不足。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5.2亿人,人均养老金结存为1.2万元;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5.5亿人,但人均养老金结存仅为2666元。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加深,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上升或将导致养老金结存增长减缓甚至下降,使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程度不足的问题加剧。我国企业年金覆盖面和人均保障程度均有所不足,2023年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为3144万人,人均投资运营规模为2251元。截至2023年底,全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数达5000万户,参与人数已达到2022年全国纳税人数的76.8%2024年,超过6000万人参加个人养老金,但进一步提高覆盖面的税收激励可能不足。个人养老金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人均缴存金额仅约为2000元,远低于1.2万元的缴存上限。

我国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普惠性,通过低进入门槛设计促进覆盖面扩大,通过稳健合理的收益表现吸引投资者增加养老资金储备。例如,可以推出更多适合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融产品,降低起投金额,简化手续,同时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居民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三)安全性

从发展环境看,我国已由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转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受国内经济增速大幅放缓、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影响,房地产等过去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资产”深度回调,国内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发生明显转变。养老金资金具有“养命钱”属性,在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养老金的投资业务需更重视资产的安全性。一方面,要做好应对各种经济与市场“灰犀牛”“黑天鹅”的前瞻性研究及应对预案,如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提前制定应对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风险的策略;另一方面,要做好跨周期与经济趋势研判,实现能长期覆盖负债成本的合理绝对收益,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养老金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一)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战略为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托

近年来,应对老龄化的战略不断推进,政策支持方向日渐清晰。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2024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重点提到了“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两项重点任务,为养老产业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为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托,保险业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保险业功能定位的深化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保险业被定位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强调其保障性功能。2024年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筑牢“三张网”——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护网。保险业的人民性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保险业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不仅是立足行业功能定位的必然选择,更是坚持行业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保险业的养老金融业务兼具长期财富管理的一般特征和行业独特的风险保障属性,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市场需求的增加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们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对养老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如长期护理保险、老年健康保险等;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也更加关注养老规划,提前储备养老资金。市场需求的增加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三、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

(一)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存在覆盖面与保障程度难以兼得的矛盾。基本养老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人均保障度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抚养比上升,养老金结存增长减缓甚至下降,保障程度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企业年金覆盖面和人均保障程度均有所不足,个人养老金缴存人数占比低,人均缴存金额远低于上限。如何提高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是养老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部分养老金融产品设计较为复杂,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导致参与度不高。同时,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缺乏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如何加快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供给,是养老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养老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养老金融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金融、医疗、养老等,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养老金融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如何提高养老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是养老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推动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养老金体系,提高可持续性

加强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优化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制度安排,提高养老金体系的整体效率和可持续性。

推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发展,扩大覆盖面,提高人均保障程度。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提高个人养老金缴存人数占比和人均缴存金额。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加快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养老金融产品。例如,推出更多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以及结合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的综合性养老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金融服务方案。此外,还应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人口负增长时代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1页.pdf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