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不久,有关春节各项数据在一一披露的同时,“超额储蓄”概念也被频繁提及。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家庭人民币存款增长了创纪录的17.8万亿元,与2021年的9.9万亿元人民币相比,多增长近8万亿。“8万亿超额储蓄”一跃成为热门词汇。
3月21日先是说要组织8家寿险公司调研,然后3月22日实际召集了20多家寿险公司座谈,都是围绕“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紧接着,立马在3月25日说是各险企基本就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达成共识。这效率,也太高了吧?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简单做一下梳理。
对保险公司来说,核心负债是什么?从买卖双方的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最大的负债就是未来需要给客户兑付的责任。卖的多,未来需要兑付的自然也就多。从整个行业或从保险公司体量来看,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不过,对于单一个体保险公司,对负债影响更大的其实是这些指标: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历史投资收益水平、负债与资产期限匹配……
我们对上面这些指标做一些简单的分组和解释:❶ 定价指标: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这三个指标会影响保险产品的定价和客户的利益,简单说就是,指标越好,客户能拿到的利益就越多。❷ 收益指标:历史投资收益水平。这个指标比较容易理解——产品卖出去了,未来是要给客户兑付的,最起码保险公司自身的投资收益要能够覆盖给到客户的回报吧。总不能卖的多却不赚钱,更不能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❸ 周期指标:负债与资产期限匹配。对金融机构,资金自然是要配置各种类型的资产的,而不同资产的回报期限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客户拿着保单来到保险公司要兑付、要领钱,保险公司说钱都投出去了,兑付不了,这肯定不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投资的资产的回报周期和客户的兑付周期相匹配。近期在这个指标上栽跟头的就有排名美国第16名的硅谷银行,因为“短债长投”,直接让这家拥有资产2000多亿美元的大型金融机构宣布破产。明白了这些,我们继续逐个分析。
定价指标”包含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前面说了,这三个指标会影响产品的定价和客户的利益,简单说就是,指标越好,客户能拿到的利益越多。所以,指标设定的太好,就意味着要给到客户的利益就多。问题是,蛋糕就那么大,保险公司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和可支配的运营成本自然就少了。那保险公司是选择不怎么赚钱呢?还是选择勒紧腰带过日子呢?显然,都不是好的选项。这不是健康的商业状态,自然不可持续。
监管部门调研人身险公司负债成本 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或将下调?近年来,伴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加之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储蓄型保险产品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走俏市场。但部分保险公司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内部收益率(IRR)较高,部分产品 IRR 甚至接近 3.5%。财通证券分析师夏昌盛表示:“由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等于 IRR 加上附加费用率,较高的 IRR 直接从产品定价层面压降了费用率,导致产品定价的附加费用率低于实际费用率,需要用 5% 乃至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才能维持产品的正利润。但在长期利率呈下行趋势且外部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难以覆盖如此激进的定价利率。”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