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保障能力不足,于是就有商业医疗保险。但是,商业医疗保险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意味着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商业医疗保险通常要求被保险人身体健康,风险控制最小化。也就是说,体检报告有异常的,有相当一部分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老年人能买的,更是屈指可数。为解决“带病体”保障难的问题,深圳市2015年率先推出惠民保的雏形——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此后,多地紧随其后,2021年是继2020年惠民保元年之后又创造了一个井喷的新记录。
据统计,从2021年1月份到11月30号,有27个省、114个地区开通了239个地区的160款产品,覆盖的人数已达9600万,保费收入已经超过100亿。到现在为止,从2020年的井喷到2021年再次创造井喷新记录,惠民保达到了新的发展势头和新的趋势。作为打造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商业保险代表,惠民保不仅在业绩上高速增长,其增进民生保障的社会职能也不断凸显。但一路走来,惠民保也伴随不少争议,业界对其是否仍能持续发展,尚存疑虑。梳理回顾惠民保历史起源、发展状况,分析总结其商业模式和存在问题,进一步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成为当下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各地惠民保产品的一一上线,可以预见的是当前我国健康险发展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
而各地纷纷上线的惠民保进一步打开了下沉市场,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市场需要更多适合老年的低门槛、高保额的保险产品,尤其在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都纷纷驶入适老化改造“快车道”的今天,保险公司也应推出“适老化”的保险产品,把握政策与市场机遇,充分理解老年人的保险需求,提供适应其养老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第一章概况一、惠民保爆发的三大动力惠民保迅速增长与爆发的2020年,被认为是“惠民保元年”。便点出了惠民保爆发的三大动力:政策推力、需求内力和外部压力。惠民保火热的背后,是社保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凸显、政府部门扶持政策频出、健康保障需求日益扩张等多因素的推动。
(一)政策推力令惠民保爆发具备了政策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的:到203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预期从2015年的29.3%降低到25%左右。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这也从另一方面道出了顶层设计者对商业保险在医保改革中的期待。早在2016年8月,银保监会就出台了《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将“大力发展普惠保险,开发各类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小额保险产品”。在之后的几年里,国务院、银保监会又相继出台了多个与普惠保险相关的政策。尤其是在2020年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惠民保”的发展进入高潮期。
(二) 需求内力人民健康意识提高与医疗需求增加下的刚需。在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涨,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医疗保险需求的增大是个不争的事实。惠及更多人口的目标和解决老年人无商业健康险可买困境的愿景,恰给了普惠型医疗补充保险巨大市场空间。而在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意识,当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人民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化了健康管理意识和健康风险防范意识,激发了人民对于保险的需求,尤其推动了健康保险的发展。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