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岗前培训课程:从“销售小白”到“需求洞察者”——寿险销售流程与核心逻辑全解析
在寿险行业,“销售”二字常被误解为“推销话术的堆砌”或“产品的单向输出”。但对新人而言,真正的销售是“理解客户需求、传递保障价值、建立长期信任”的过程。本次岗前培训课程以“感悟销售→认知差异→掌握流程→总结提升”为主线,通过理论讲解、互动演练与案例分析,帮助新人建立对寿险销售的系统性认知,掌握从“准客户开拓”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方法论。以下是课程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
一、感悟销售:销售的本质是“需求的唤醒与满足”
销售是什么?有人认为“销售是卖东西”,有人觉得“销售是说服客户”。但在课程的“疯狂销售”互动环节中,学员们通过“5分钟向邻座销售水性笔”的实践,深刻体会到:销售的核心不是“卖产品”,而是“发现需求、传递价值、促成信任”。
活动现场,有的学员通过“情感共鸣”成功销售——“您平时开会记笔记,笔没水了会影响效率,这支笔出水流畅,能陪您高效完成每一份工作”;有的学员用“场景化描述”打动对方——“这支笔的防滑设计,特别适合您经常出差带笔记本的场景”。最终,几乎所有学员都完成了销售,而成功的关键在于:站在客户立场,用客户能理解的语言,传递产品对其生活的具体价值。
课程进一步总结:销售的本质是“唤醒需求”。正如产科医生的比喻——“婴儿用哭声销售自己的饥饿,教师用知识销售明事明理的能力,医生用医术销售康复的希望”。寿险销售同样如此:客户购买的不是“一张保单”,而是“对未来的安全感”“对家人的责任”“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关键启示:销售的第一步是“看见需求”。新人需学会观察客户的“隐性需求”(如对家庭责任的担忧、对资产传承的规划),而非仅关注“显性需求”(如“我要买重疾险”)。
二、普通商品与寿险产品:从“有形”到“无形”的销售逻辑差异
普通商品(如水杯、手机)与寿险产品(如重疾险、终身寿险)的销售逻辑存在本质差异。课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新人建立对寿险销售特性的认知。
1. 产品属性差异
普通商品:有形、可试用、利益即时(如买水杯当场喝水)。
寿险产品:无形(保障是未来可能的赔付)、不可试用(无法“试用”重疾险是否赔付)、利益延迟(保障可能在数十年后才触发)。
2. 客户需求差异
普通商品:满足“现实需求”(如口渴时买水杯)。
寿险产品:满足“潜在需求”(如健康时买重疾险,为未来可能的疾病风险做准备)。
3. 销售难度差异
普通商品的销售依赖“功能展示”(如手机摄像头像素、电池容量),而寿险销售需“价值传递”(如“重疾险能覆盖3-5年的收入损失,让您治病时不担心家庭开支”)。
课程中,学员通过“富兰克林对比法”深入探讨客户拒绝保险的常见理由(如“没钱买”“不需要”“不会买”),并反向推导客户的真实需求(如“担心大病拖垮家庭”“希望给子女留一笔教育金”)。这一过程让新人意识到:客户拒绝的不是保险本身,而是“未被理解的保障价值”。
关键启示:寿险销售的核心是“用客户的语言讲客户的故事”。例如,向企业主销售“定期寿险”时,需强调“若您发生风险,保单赔付能覆盖企业运营资金,避免家庭企业双破产”;向宝妈销售“教育金险”时,需描述“孩子18岁上大学时,保单能提供一笔稳定的教育基金,减轻您的经济压力”。
三、通用个人销售系统(UISS):从“准客户开拓”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方法论
寿险销售的成功离不开标准化流程的支撑。课程重点介绍了“通用个人销售系统(UISS)”,其核心是“六步闭环”:准客户开拓→约访→需求分析面谈→销售面谈→递送保单与转介绍→售后服务。每一步都需精准执行,才能实现“高效获客、精准成交、长期留存”。
1. 准客户开拓:找到“对的人”
准客户是销售的基础。课程强调:“没有足够的高品质准客户,再强的销售技巧也无法持续出单。”准客户的筛选需满足三个条件:
有保险需求(如家庭顶梁柱、有房贷车贷的中产);
有支付能力(年收入覆盖保费支出);
有信任基础(通过转介绍、社交圈层接触)。
实战技巧:新人可通过“转介绍”(向老客户要联系方式)、“社交活动”(参加行业沙龙、亲子活动)、“线上社群”(微信朋友圈、本地生活群)开拓准客户。例如,向宝妈群体分享“儿童重疾险”案例,向企业主分享“企业主责任险”故事,快速建立初步联系。
2. 约访:用“价值吸引”代替“推销”
约访是获取面谈机会的关键。课程提醒:“未见面前不谈保险!”约访的核心是“传递价值,激发兴趣”。例如:
对宝妈:“我最近帮几位家长规划了儿童教育金,能覆盖孩子高中到大学的费用,您是否有兴趣了解?”
对企业主:“我注意到您的企业有50名员工,最近很多企业主都在配置‘雇主责任险’,能帮您降低用工风险,需要我给您发一份案例吗?”
关键动作:约访时需明确“见面目的”(如“了解您的家庭保障需求”),而非“推销产品”,避免客户产生抵触心理。
3. 需求分析面谈:用“提问”挖掘需求
需求分析面谈是销售的核心环节。课程强调:“客户不会主动告诉你他需要什么,你需要通过提问引导他说出来。”常用提问工具包括:
事实类问题(收集客观信息):“您目前的家庭年收入大概多少?有没有房贷或车贷?”
感知类问题(了解主观感受):“如果家人发生重大疾病,您会担心哪些费用?”
未来类问题(引导需求):“您希望孩子在18岁时能有一笔教育基金吗?如果现在开始准备,您觉得每月存多少比较合适?”
通过这些问题,销售人员能绘制客户的“财务画像”(收入、支出、负债、现有保障),并精准定位其“保障缺口”(如“重疾险保额不足”“没有寿险覆盖家庭责任”)。
4. 销售面谈:用“方案匹配”促成成交
销售面谈的目标是“用客户需求匹配产品方案”。课程提出“三步促成法”:
重申需求:“根据刚才的沟通,您最担心的是家人因疾病失去收入来源,对吗?”
展示方案:“我们的‘乐护人生2025(惠享版)’护理保险,能覆盖10种高发失能疾病,确诊即赔,赔付金额是您已交保费的160%,刚好能弥补您担心的收入损失。”
促成行动:“您看是选择年交1万元交10年,还是月交1000元交10年?我可以帮您计算具体的保费和保额。”
关键技巧:促成时需“给客户选择题,而非判断题”(如“您倾向于年交还是月交?”),降低决策压力。
5. 递送保单与转介绍:用“专业”建立信任
递送保单是销售的“仪式感”环节。课程强调:“保单不仅是合同,更是您对客户的承诺。”递送时需向客户详细解释条款(如保障范围、免责条款、理赔流程),并主动询问:“您对我们的服务还有哪些疑问?”
转介绍是“老客户带来新客户”的关键。课程建议:“成交后3天内跟进,询问客户使用体验,并提出转介绍请求(如‘您身边有类似需求的朋友吗?我可以为他免费做一次保障规划’)。”
6. 售后服务:销售的“第二次开始”
售后服务是“长期信任”的基石。课程指出:“客户购买保单后,才是服务的开始。”常见售后服务包括:
保单维护(提醒缴费、协助办理保全);
保障升级(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保额或附加险);
情感关怀(节日问候、生日祝福、家庭变故慰问)。
关键启示:销售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长期关系”的建立。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客户可能成为“转介绍中心”,甚至“终身客户”。
四、课程总结:专业化流程是“事半功倍”的关键
课程最后总结:寿险销售的本质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专业化流程传递保障价值”。新人需牢记以下核心要点:
需求是一切的起点:销售前需通过“提问+倾听”挖掘客户需求,而非“强行推销产品”;
流程是效率的保障:遵循UISS六步流程(开拓→约访→分析→面谈→递送→售后),避免“随机销售”;
信任是长期的基础:通过专业讲解、真诚服务和售后维护,与客户建立“伙伴关系”。
正如课程中一位学员的感悟:“以前觉得销售是‘求人买’,现在明白销售是‘帮人解决问题’。当我真正站在客户立场,用专业知识帮他规划保障时,成交变得水到渠成。”
对新人而言,本次培训不仅是“销售技巧”的学习,更是“职业认知”的重塑——从“卖产品的人”转变为“客户的风险顾问”。未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新人将逐步掌握“读懂客户、满足需求、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在寿险行业中走得更稳、更远。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