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公司利差风险解析:数据测算与风险可控性验证
2025年9月,中国寿险行业正站在利率周期的关键节点。自2020年以来,六大上市保险集团(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的平均净投资收益率已从4.7%降至2024年的3.6%,而寿险公司“负债久期长于资产久期”的天然特征,使得利率下行对负债端准备金的增提压力远超资产端增值效应,市场对“利差损”(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的担忧持续升温。然而,通过系统性数据测算与多维度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寿险行业的实际利差风险或被高估,优质险企已通过负债成本管控、资产负债匹配优化及权益投资对冲等策略,构建起风险缓冲垫。
一、长端利率影响寿险公司净资产的三大路径:机制拆解与风险本质
要理解利率下行对寿险公司的影响,需从资产负债两端的核心矛盾出发。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本质是“用当前收取的保费(负债端)投资未来赔付与给付(资产端)”,其盈利依赖于“投资收益率-负债成本”的利差空间。当长端利率下行时,这一平衡被打破,具体通过三条路径传导至净资产:
1. 传统险:久期缺口下的“资产增值<负债增提”
传统险(如终身寿险、定期寿险)的负债端久期通常长达10-15年(部分长期年金险甚至超过20年),而资产端以债券、非标等固收类资产为主,久期多在5-8年。利率下行时,债券价格上升(资产端增值),但负债端的准备金评估需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重新计算——由于负债久期更长,利率下行会导致未来赔付支出的现值大幅增加(负债端增提)。例如,若10年期国债利率从3.5%降至2.5%,10年期传统险的责任准备金需增提约8%-10%。由于资产端久期更短,其增值幅度(如债券价格涨幅约为久期×利率变动,即8×(-1%)=-8%,但实际应计利息收入会部分抵消)通常小于负债端增提幅度,最终导致净资产缩水。
2. VFA分红险:“跳跃函数”下的CSM缓冲与击穿风险
VFA(可变费用法)分红险是近年主流险种,其负债端评估引入“合同服务边际(CSM)”作为缓冲垫。CSM代表保险公司为履行未来保险责任而持有的“超额利润”,在利率下行初期,若CSM仍为正(即保单整体盈利),利率波动的影响将通过CSM的“跳跃式调整”吸收,不会直接影响当期利润或净资产。例如,当利率从3.5%降至2.5%时,若CSM为50元/份,可覆盖约2年的利率下行损失;但当利率持续下行至1.5%以下(极端情景),CSM可能被击穿转负,此时利率变动将直接计入当期“保险服务支出”,导致净利润与净资产大幅下滑。
3. 所有险种:终极利率的“长期兜底”与潜在冲击
为避免长期保单负债评估过度保守,监管规定传统险与分红险的评估利率在40年后采用“终极利率”(目前为4.5%)。这意味着,若长期利率持续低于4.5%(如降至2%-3%),40年后保单负债的折现率将从“前高后低”转为“恒定4.5%”,导致未来负债现值大幅上升(因折现率下降)。例如,一份保障期60年的终身寿险,若前20年评估利率为3.5%、后40年为4.5%,其负债现值为100元;若后40年终极利率降至3%,负债现值将升至115元,直接增加准备金并侵蚀净资产。
二、险企利率敏感性分化:太保、国寿压力可控,平安韧性凸显
由于资产端会计分类(如交易性金融资产vs持有至到期)、负债产品结构(储蓄险vs保障险占比)、债权投资久期(如太保长期国债持有量更高)及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新华部分产品保证利率较高)等差异,六大险企对利率下行的敏感度显著不同。通过2024年末“利率继续下行50BP(即10年期国债利率从1.68%降至1.18%)”的压力测试,我们发现:
太保与国寿:净资产降幅可控在7%-13.6%。太保因长期持有较多高评级长久期债券(如10年期以上国债占比超30%),资产端久期较长(约7.2年),部分对冲了负债久期缺口;同时,其传统险占比相对较低(2024年新单中传统险仅占35%),VFA分红险CSM缓冲垫较厚。压力测试下,太保净资产下降7%,主要来自存量高成本保单的准备金增提。国寿则受益于庞大的存量业务中“高预定利率保单已集中到期”(2019年前3.5%预定利率产品90%已满期),当前负债成本已降至2.4%,利率下行对其CSM的侵蚀有限,净资产降幅13.6%但绝对规模仍保持高位。
平安:风险敞口处于行业低位。平安的负债结构以“保障险+高margin分红险”为主,新单中保障险占比超40%(高于行业25%的平均水平),而保障险的负债久期(约8-10年)与资产久期(约6-7年)的缺口较小。此外,平安通过“资负联动”策略(如将长期寿险资金匹配基建、养老社区等另类资产),将资产久期延长至6.5年(行业平均5.8年),有效降低了久期错配风险。压力测试下,其净资产仅下降5.2%,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新华与人保:需关注高成本存量负债。新华因2022-2023年储蓄险(如增额终身寿)新单占比超50%(预定利率3.5%),存量负债成本较高(2024年末约2.8%),压力测试下净资产下降10.8%;人保则因财险业务占比高(2024年财险净利润占比35%),寿险业务的利率敏感性被部分稀释,但寿险板块自身仍面临一定的久期缺口压力。
三、负债成本“双轮下行”:新单与存量的拐点正在临近
利差风险的核心是“投资收益率能否覆盖负债成本”。当前,寿险公司正通过“新单成本管控+存量成本出清”双轮驱动,推动利差空间修复。
1. 新单负债成本:预定利率下调驱动显著下行
2023-2024年,监管连续下调预定利率上限(传统险从3.5%→2.5%,分红险从2.5%→2.0%),直接推动新单负债成本下降。我们通过NBV(新业务价值)敏感性测试测算“打平负债成本”(即新单保费收入等于未来赔付与费用现值的临界利率),结果显示:
2021年(重疾险主导期):头部险企打平负债成本最低(约2.1%-2.3%),因重疾险的保障杠杆高、负债成本敏感度低;
2022-2023年(储蓄险爆发期):储蓄险新单占比超50%,其负债成本(3.0%-3.5%)拉高整体水平至2.6%-2.8%;
2024年:随着预定利率下调落地,国寿、太保打平负债成本降至2.4%-2.5%(同比下降约50BP),新华因储蓄险占比仍高(45%),但通过提升银保渠道佣金效率,打平成本下降94BP至2.98%;
2025年8月31日后:监管将再次下调预定利率(传统险或降至2.0%,分红险降至1.5%),预计2025年新单打平负债成本将进一步降至2.2%-2.4%,利差空间显著拓宽。
2. 存量负债成本:高成本保单“出清”拐点临近
存量保单的负债成本主要由历史高预定利率产品决定(如2019年前销售的3.5%预定利率终身寿险、2020年前的4.025%年金险)。这些产品的缴费期多为3-5年,因此2028年前后,高成本保费现金流将基本停止流入,存量负债成本将迎来“拐点”。我们通过VIF(有效业务价值)敏感性测试测算存量保单的打平负债成本:
2024年末,主要公司存量成本区间为2.2%-3.0%(新华因2021-2022年销售较多3.5%增额寿,存量成本最高约3.0%,国寿最低约2.2%);
2028年后,随着高成本保单占比降至10%以下(当前约25%),存量打平负债成本有望降至2.0%-2.5%,与届时新单成本形成“双低”格局,利差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险企已主动对冲利率风险。以新华为例,其2024年权益投资占比提升至22%(行业平均18%),通过增配高股息蓝筹股(如银行、公用事业)与成长型赛道(如新能源、AI),权益投资收益率达8.5%(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固收资产收益率下行的影响。
四、结论与投资建议:利差风险可控,看好优质险企估值修复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寿险行业的利差风险被市场高估,核心逻辑如下:
1.极端情景下净资产韧性较强:即使在10年期国债利率降至1.18%的压力测试下,头部险企(如太保、国寿)净资产降幅仍可控在7%-13.6%,未触及“资不抵债”红线;
2.新单负债成本已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新单打平成本较2023年下降50-94BP,2025年后随预定利率再次下调,利差空间将进一步拓宽;
3.存量成本拐点临近:2028年后高成本保单集中到期,叠加权益投资对冲策略(如新华),存量负债对利差的拖累将持续减弱。
基于此,我们维持保险行业“看好”评级,推荐三条主线:
资产负债久期匹配最优:中国人寿(负债久期10.2年,资产久期7.1年,缺口1.1年,行业最匹配);
综合金融抗风险能力强:中国平安(保险+银行+资管协同,权益投资能力突出);
权益对冲弹性最大:新华保险(权益占比22%,高股息+成长股配置均衡,2024年投资收益率领先行业)。
风险提示:保单销售不及预期(储蓄险需求回落);权益市场大幅下行(影响投资收益);长端利率继续极大幅度下行(突破1.0%);监管政策超预期收紧(如预定利率下调幅度超市场预期)。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