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刚刚成立福寿康时,创始人**在营业范围里甚至无法注册为养老护理,只好挂着家庭服务的牌子“打擦边球”,医疗人员只能挂靠在其他医疗机构。创业起步时,福寿康瞄准了术后老人的照护和康复需求,尤其在远离医疗资源的郊区,绝对的刚需会让家庭愿意为之自掏腰包。只能靠长护险支撑上亿老人的养老需求吗?一条典型的中国式居家养老公司的发展路径或许是这样:50%以上的业务量来自G端的政府购买长护险或者居家养老服务,余下来自B端的医院和C端的老人上门服务。尽管如此,**有500万老人,长护险全面试点3年覆盖50多万,真正享受到居家照护服务的只有36万。由于居家领域过于分散,460家居家照护机构的竞争之下,以**为大本营的福寿康,也仅仅服务4万多老人。*谈到,目前长护险还在试点阶段,全国没有统一评估标准。
有的地区只管中重度失能,有的地区按照国际标准评估,将轻度失能老人也纳入服务对象。行业担心,未来放得开的试但目前,长护险还只是经济发达地区才有的“福利”。2016年开始,国家政策层面引导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试点,其中能覆盖到全人群的目前还只有6个城市,**、**,和***。只能靠长护险支撑上亿老人的养老需求吗?剩下的城市,主要以覆盖城镇职工为主,现阶段几乎无法覆盖到抗风险能力更差的农民。但恰恰是大部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往往更需要长期护理险。36氪发布的《这就是新经济,五万字拆解中国银发经济》显示,即便在**,3年来长护险服务对象增加56倍,同期服务供给仅增23倍,近100%的缺口差距还是靠高薪资补贴吸引了原有的家政行业服务者。政策的收紧让养老玩家们放慢扩张的脚步,边做边观望。
36氪发布的养老产业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医保支付的长护险控费和审核评估层面的收紧,原有15万的5-6级评估老人会减少,而更多待审的老人会相对更难通过。现有的15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会“不得已”逐渐加速分流至集中式专业照护场景。除了提供上门服务的护理站,福寿康也在收购养老机构,布局全产业链。能靠长护险支撑上亿老人的养老需求吗?有业内人士分析,“机构的好处在于可以自己掌控,如果是把宝全部押到社区,发展居家养老,如果哪一天政府对长护险收紧了,企业会面临很大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只有荷兰、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建立了全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总覆盖不过3亿人。日本介护险从2000年开始运行了近20年,受益者从最初的256万人增长至600余万人,财政压力同样吃紧。养老从业者们很矛盾。
硬币的正面,是国家2016年开始实施试点的长护险,近年来已经明确作为独立的社会“第六险”,硬币的反面,长护险政策的停滞也让人对其可持续性担忧。只能靠长护险支撑上亿老人的养老需求吗?未来30年,中国的近2亿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8亿,即便只服务10%的失能失智老人,长护险费用也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更别说在经济放缓之下,原本就令人头疼的的筹资问题变得愈发困难重重。围墙内外的人们都在观望。如果只做机构,万一长护险在自己城市试点落地了呢?乐观者选择跟着政策走,率先“跑马圈地”,为可能的惊喜留出一些成长的余地。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