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从历史纷争到现代庆典的演变
感恩节,作为美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人们通常会欢聚一堂,享用火鸡等美食,表达感恩之情。然而,这个看似温馨的节日背后,却有着一段复杂而沧桑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从合作到冲突的转变,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五月花号之前的感恩节
感恩节并非新教专属节日,“感恩”一词源于基督教古老的圣餐传统,以感恩形式将荣耀归于上帝在《圣经》及中世纪赞美词中均有体现。1571 年,天主教联军勒班陀海战大胜奥斯曼海军,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下令军民合唱感恩。在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独立成国教后,16 世纪英国国教仍可视作天主教分支,生活中天主教徒的感恩仪式被大量沿用且多为官方庆典。英国的清教徒是宗教改革时期接受加尔文理论的信徒,他们因要求教会彻底改革,清除天主教色彩的理论和礼仪,与英国国教产生分歧而分离出来。
真正美国历史上较早的英属永居点是 1607 年弗吉尼亚公司建立的詹姆斯敦,后扩大为弗吉尼亚州。1619 年,约翰伍德里夫船长到达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河一带开辟种植园并进行感恩,弗州至今自豪宣称是北美第一个过感恩节的地方,但只有弗州人过弗州感恩节,且其故事流传得益于肯尼迪 1963 年的感恩节宣言。由此可见,在北美殖民地时期,过感恩节是各地各自为政,并无统一规范。
二、感恩节故事中的原住民
在北美大陆,最早的感恩节可追溯到 1565 年 9 月 8 日,西班牙船长唐·佩德罗·梅内德斯在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登陆,船上神父举办弥撒,有 500 名士兵、200 名水手、100 名工匠以及一些被称为提穆昆人的原住民参与感恩。但在新英格兰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感恩节故事与五月花号和万帕诺阿格人有关。万帕诺阿格人(Wampanoag)在马萨诸塞州一带已居住一万多年,意为“第一道光的人”,当时约有 69 个部落,人口超 4 万人,以打猎、捕鱼、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为生。
在五月花号到来之前,已有众多欧洲人抵达北美东海岸。对于万帕诺阿格人来说,除了瘟疫和殖民者,纳拉甘塞特人是他们的主要敌人,因为纳拉甘塞特人在瘟疫中损失相对较小。1619 年,万帕诺阿格人正经历毁灭性瘟疫,马萨诸塞州南部海岸三分之二的当地原住民死亡。跟随欧洲探险家而来的传染病,对原住民是致命威胁,英国人费迪南多·格尔格爵士认为该地区“深受瘟疫折磨,几乎没有居民”。
三、五月花号与原住民的接触
五月花号的乘客多为来自东埃塞克斯和多赛特郡的清教徒和工匠,他们为躲避国教迫害,部分已在荷兰居住多年,但又拒绝被荷兰同化,怀着建立乌托邦的理想前往新大陆。五月花号原本是老旧酒船,1620 年 9 月 16 日,在威廉布莱福特带领下,从弗吉尼亚公司获得土地和捕鱼权后出发,历经近两个月到达北美东海岸。
清教徒们有自己定居马萨诸塞的预案,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新英格兰科德角周围寻找最佳登陆地点,从未计划在弗吉尼亚定居,而是在南美圭亚那和马萨诸塞州海岸之间抉择。五月花号最初在马萨诸塞海岸徘徊时,与瑙塞特人发生冲突,双方各执一词。清教徒登陆后,与万帕诺阿格原住民起初保持和平但冷淡的关系。
1621 年 11 月,清教徒狩猎的枪声引起万帕诺阿格人警觉,酋长马萨索伊特率领约 90 名全副武装战士抵达。清教徒解释是庆祝狩猎成功,马萨索伊特等人带来五头鹿和丰富食物,这顿持续三天的丰收宴被认为是最早的感恩节,但此后双方再未共享盛宴,这一事件背后实则充满尴尬与紧张。
此外,印第安人提斯昆(Tisquantum)对殖民者帮助很大。他出生于帕图西特(即普利茅斯),约 1605 年被英国探险者抓获贩卖到欧洲,后被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赎回并洗礼,学会英语且了解欧洲文化。1619 年他回到故乡,却遭遇家人死于瘟疫。他成为翻译和使者,指导清教徒种植玉米等农作物,还让殖民者了解新大陆的南瓜、枫糖浆、蔓越莓等,这些食物丰富了殖民者的饮食,部分至今仍是感恩节大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与原住民发生的冲突
提斯昆于 1622 年死亡,死因不明,其死亡可能埋下了双方矛盾的种子。1632 年,传教士约翰·艾略特试图将基督教义翻译成万帕诺阿格语,让原住民皈依基督教,但战争已不可避免。更多原住民选择抵抗,清教徒将抵制圣经的印第安人视为撒旦。
居住在康涅狄格的佩科特人垄断当地毛皮贸易,与荷兰人合作,与英国殖民者摩擦不断。1637 年,英国人联合莫西干部落对佩科特人展开报复,战争持续一年多,大量佩科特人被杀,幸存者被迫逃离,佩科特大屠杀成为感恩节背后血腥往事的重要部分。万帕诺阿格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其酋长马萨索伊特之子瓦姆苏塔继位后反悔与殖民者订立的盟约,原因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冲突涉及生活方式和产权问题。
北美原住民以类似游牧方式生产生活,部落领域包含四季迁徙地点,其产权意识与旧大陆居民差异巨大,部落以村落为共同体分配产权,难以处理复杂产权分割转让,且部落认定领域大于实际居住空间,导致与邻居冲突难免。印第安人道德传统中,与争夺空间的敌人成为朋友的人也会被视为敌人,殖民者与原住民在土地交易等问题上矛盾不断。瓦姆苏塔死后,其兄弟梅塔克姆(菲利普王)归咎殖民者,传教士的学生约翰·萨萨蒙报告原住民袭击计划后被杀,双方交涉无果后爆发武装冲突,菲利普王领导多个部落起义,虽战争不到一年,但影响深远,许多殖民地定居点被破坏,殖民者对原住民村庄展开报复,菲利普王战争成为殖民地居民长久心理阴影,此后殖民者与原住民关系在新大陆移民西进浪潮中持续恶化。
五、各自过各自的感恩节
北美殖民地时期,每年选一天过感恩节的传统一直存在,且不存在规范,感恩节时间分布跨度大,理由多样,早期感恩节首先是宗教性节日。1777 年,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全国性感恩节日,目的是纪念独立和庆祝上帝保佑,但该节日建议未形成规范,之后感恩节日期多次变动。
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是州权主义者和支持政教分离者,他认为感恩节日期应由各州自行决定,且作为宗教含义浓厚的节日,不适合国家制定。尽管如此,民间感恩节传统热度不减,新英格兰人将其传播到各地,许多州将感恩节定为公共假日。
南北战争爆发后,感恩节传统进一步强化。1862 年,南方联盟总统戴维斯和联邦总统林肯分别在 9 月和 4 月发表感恩演说,州长们也各自发表演说表明立场。
六、现代感恩节的形成
1863 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将 1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全国性感恩节,传达了感谢上帝和恢复和平的希望,体现了感恩节的宗教性和美国国家统一内核。内战使联邦权力凌驾于州权之上,新英格兰文化有机会推广传统,同时 19 世纪中期美国出现第二次宗教觉醒运动,宗教对世俗社会影响增强,共和党作为宗教“不可知论”派直接继承者,有将宗教文化渲染于世俗的想法,促使感恩节成为国家公共节日。
萨拉·约瑟夫·黑尔为制定全国性感恩节奔走多年,她从 1846 年开始,作为 Godey's 编辑,以新罕布什尔州家庭聚会故事、社论和食谱推广新英格兰感恩节方式,给美国总统和各州州长写信,影响众多州选择 11 月星期四作为感恩节,推动日期统一。
南北战争对美国影响深远,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和信条,加剧南北矛盾。直到 1884 年,老南部州阿拉巴马才开始引进北方感恩节,这得益于联邦政府下放南部各州自治权、镀金时代资本狂潮和关税下调等因素,为战后和解提供物质基础,大量北方劳动力和投资者南下,南方人逐渐接受感恩节,但保留一些特色,如将扬基人的南瓜改成甘薯。1939 年,罗斯福因当年 11 月有 5 个星期四,应全美零售干货协会要求,将感恩节固定在“第 4 个星期四”,此事引发争议,经参众两院两年多讨论才确定下来,所以 2023 年的感恩节不是 11 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七、被火鸡征服的美国人
刚到新大陆的五月花号乘客没吃到多少火鸡,但火鸡后来成为感恩节传统食物。火鸡肉质厚实、营养丰富,成为清教徒冬日食物选择,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建议野生火鸡作为美国象征,认为它是“真正的美洲原住民”。萨拉也为火鸡文化推广做出贡献,她在作品中描写火鸡被尊崇的场景。
媒体发展推动火鸡文化,1890 年报纸刊登烤火鸡流程。1920 年费城金贝尔百货公司赞助游行,4 年后梅西百货公司举办更大规模感恩节游行,感恩节游行成为假日购物开幕式。美国总统也受火鸡文化影响,从林肯赦免儿子宠物火鸡开始,多位总统在感恩节赦免火鸡,将其变成政治作秀和消费文化的结晶。
八、今天的原住民与感恩节
普利茅斯感恩节故事主角万帕诺阿格人,虽历史角色从前台退出,但仍顽强生活在新英格兰地区。他们人口从清教徒登陆前的 5 万多减少到现在的 4000 - 5000 人,部落从 69 个减少到 6 个社区,但他们仍通过多种方式延续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现代文明,部落由民选产生的委员会管理,保留酋长和巫医等传统议会身份。
1970 年,万帕诺阿格领袖弗兰克·詹姆斯在“五月花”号航行 350 周年感恩节纪念日演讲,呼吁关注原住民苦难历史,如今他们为经济自立努力,举办蔓越莓日和 Moshup 传奇选美等活动。感恩节对全美国印第安人来说也是哀悼日,美国人制作象征菲利普王的 Wampum 腰带,通过戏剧讲述万帕诺阿格人的故事。感恩节虽由清教徒讲述,但天主教徒也借此纪念殉道者,消费文化将宗教理念世俗化,强调人人平等和救助不幸,文化内涵最终回归人类共同道德认同。
感恩节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故事与变迁的历史,它见证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从最初的多元地方性节日,发展到如今具有统一意义的全国性节日,火鸡成为其标志性美食,而原住民的经历则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提醒人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不忘历史的教训与多元文化的尊重。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