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91亿,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带来过重的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险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我国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国家基本养老、单位补充养老和个人商业养老为核心内容的三支柱养老金融体系,然而养老资金资产占比仍然较低。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而2021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也提出养老保险机构应定位为专业化养老金融机构,进一步突出养老特点。在政策的支持下,作为第三支柱的先行者,养老保险业将迎来行业发展机遇。我们认为,保险公司应该顺应大势,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差异化定位和创新模式,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竞争策略,为我国养老体系提供有力保障,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2.1养老金融的市场概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第一支柱”是由政府管理的待遇确定型公共养老金制度,“第二支柱”是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的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由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构成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累基金4.5万亿元,而第三支柱尚在试点,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保费收入约10亿元,三支柱占比分别为57.1%、42.9%、0.01%。相比之下,养老体系较为成熟的美国,2020年末三支柱占比分别为7.7%、53.3%、39.0%。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老有所养”的有力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三支柱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第一支柱占据绝对主导但存在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公众的养老保障需求。
1. 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覆盖我国大部分人口。但随着新业态不断发展,部分灵活就业人群可能尚未纳入保障体系。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压力不断增加(1982-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抚养比从8%提升至19.7%),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收入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已出现6925.7亿缺口,且缺口将持续放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在缴费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支付缺口可能进一步放大,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2. 随着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不断提升,养老金替代率加速下滑,2021年末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已降至40%左右(国际公认较为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为70%-85%),而且从趋势上看,未来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仍进一步下降,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足。3.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现收现付模式缺乏投资效应,会带来经济效率损失,不利于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1》统计,我国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已从2008年的52.5降至2020年的39.2,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