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是:万一网 > 说明会专栏 > 健康产说会

2025DRG时代下觉醒医保健康升级会主讲简易版17页.pptx

  • 更新时间:2025-09-22
  • 资料大小:118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会员类别或者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DRG时代下的觉醒:当医保“按病定价”,我们该如何守护健康与财富?

在抖音的评论区,常能看到这样的吐槽:“现在看病怎么这么难?”“疑难杂症医院不愿接,进口药院内买不到,住院没康复就被催出院……”这些真实的就医困境,正折射出中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的全面落地。

202511日起,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将全面执行DRG/DIP2.0付费模式。这场被称为“医保支付方式革命”的改革,不仅是医保基金的“控费工具”,更将彻底重塑患者的就医体验、医院的诊疗逻辑,甚至影响每个人的健康保障规划。

 

一、DRG到底是什么?一场颠覆传统医保的“支付革命”

要理解DRG,不妨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51岁的李女士确诊肝癌中期,需要使用抗癌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这种药市场价格约6000/支,年用药26次(每周2-3次),年费用高达15.6万元。在DRG改革前,李女士通过商业医疗险覆盖自费部分(2900/月),医院按实际用药量收费,医保按比例报销。但DRG实施后,医院被纳入“肝癌”病种分组,该病种的医保支付标准被定为8000/年。这意味着,无论李女士实际用药多少,医保只按8000元结算,超出的14.8万元(15.6-8000元)需由医院自行承担。

 

DRG的本质,是“按病种打包付费”:医保局将疾病按诊断、治疗方式等维度分组(如“肝癌”“骨折”“肺炎”),为每个病种设定固定的支付标准(即“打包价”),医院按此标准与医保结算,超支部分由医院自负,节余部分则归医院所有。

 

这与传统医保的“按项目付费”截然不同:过去,患者看病是“做多少检查、用多少药,医保报多少”;如今,DRG模式下,患者看病的“总费用”被提前锁定,医院必须在“打包价”内完成治疗,否则自行承担亏损。

 

国家推行DRG的初衷很明确:通过“控费”缓解医保基金压力(部分城市已出现医保穿底风险),同时规范医疗行为,减少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让患者“用最少的钱看好病”。

 

二、DRG带来的“双面效应”:患者就医的“便利”与“困境”

DRG改革实施后,医疗体系正在经历“阵痛期”,患者、医院、医生三方行为模式被彻底改变。

 

(一)利好:小病/常见病患者更受益

对于感冒发烧、阑尾炎等常见病,DRG的“打包价”反而能减少患者支出。例如,某地区将“急性阑尾炎”病种的医保支付标准定为1.2万元,包含手术费、住院费、药费等所有费用。过去,患者可能因医院“过度检查”(如重复做CT)多花数千元;如今,医院为控制成本,会尽量采用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患者实际自费部分可能从3000元降至2000元。

 

对普通患者而言,DRG的最大好处是“费用透明”:住院前就能知道大致要花多少钱,不必担心“被坑”。

 

(二)难处:疑难重症患者的“就医寒冬”

但对于肝癌、癌症、罕见病等复杂病例,DRG的“一刀切”模式却带来了新困境:

 

医院“拒收”高风险患者:

 

肝癌、心梗等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波动大(如可能需要靶向药、手术并发症处理),医院若接收这类患者,很可能因“超支”亏损。因此,部分医院开始“挑病人”——优先收治病情轻、费用可控的患者,对疑难重症患者婉拒或建议转院。

 

患者自费压力激增:

 

进口药、原研药(如抗癌靶向药、罕见病用药)因价格高,常被排除在“打包价”之外。患者需自行到院外药店购买,全额自费。李女士的案例中,她每年需自费15.6万元购买卡瑞利珠单抗,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住院时间被“压缩”:

 

医院为控制成本,倾向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例如,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本需住院14天康复,但DRG标准可能仅覆盖10天费用,医院会要求患者提前出院,甚至转至康复科(DRG不考核康复费用)。患者未完全康复就离开医院,增加了复发风险。

 

治疗方式“保守化”:

 

医生为避免超支,可能放弃高成本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选择“保守治疗”。例如,肿瘤患者本可通过基因检测选择靶向药,但因检测费用高(约1万元),医生可能直接使用传统化疗药(费用低但疗效差)。

 

DRG改革的矛盾本质:它在“控费”与“疗效”、“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但短期内,部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三、DRG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健康与财富?

DRG改革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医疗体系走向“精细化、可持续”的必经之路。对普通人而言,与其抱怨“看病难”,不如主动规划健康保障,将风险转移给“专业工具”。

 

(一)基础:社保+商业保险,构建“双轮保障”

社保是“底线”:DRG改革后,医保仍覆盖大部分基础医疗(如常见病住院、普通药品),但需接受“打包价”限制。建议参保人充分利用医保,避免因“自费项目”增加负担。

 

商业保险是“升级”:对于疑难重症、进口药、康复治疗等“社保不覆盖”或“DRG不包含”的费用,商业保险(如百万医疗险、重疾险、防癌险)能提供补充保障。例如,百万医疗险可报销住院期间的自费药、进口药(需符合合同约定),重疾险可一次性赔付保额(弥补收入损失)。

 

(二)关键:健康服务,填补“治疗之外的缺口”

DRG改革后,医院的“服务属性”被弱化(如门诊药房可能取消、康复支持减少),患者需更依赖外部健康服务:

 

院外购药服务:通过商业保险的“特药清单”覆盖进口药、靶向药(如李女士的卡瑞利珠单抗),避免全额自费;

 

康复护理服务: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可通过专业护理机构完成(部分高端医疗险覆盖);

 

健康咨询与体检:定期体检(如癌症早筛)能早期发现疾病,降低治疗成本;健康管理师可帮助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三)核心:财富规划,让“钱”为健康兜底

DRG时代,“有多少钱”直接决定“能获得多少医疗资源”。建议普通人:

 

储备“医疗专项基金”:每年拿出收入的5%-10%存入专用账户,用于应对大病自费部分(如进口药、康复治疗);

 

配置“长期储蓄型保险”: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险等可提供稳定现金流,确保退休后仍有资金应对医疗支出;

 

避免“过度消费”:减少非必要支出(如奢侈品、高息借贷),将资金优先用于健康保障。

 

四、结语:DRG不是终点,而是“健康中国”的新起点

DRG改革的本质,是通过“支付方式”的变革,推动医疗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它让我们意识到:健康不仅是“生病后治病”,更是“未病时预防、小病时控制、大病时有保障”的全周期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和财富的第一责任人。与其被动等待政策“兜底”,不如主动学习DRG规则、配置商业保险、规划健康服务——这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对家庭的负责。

 

正如一位医疗行业专家所言:DRG时代,拼的不是谁‘用得起药’,而是谁‘备足了保障’。” 当我们学会用“保险+服务+财富”守护健康时,就能在医疗变革的浪潮中,走得更稳、更安心。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2025DRG时代下觉醒医保健康升级会主讲简易版17页.pptx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