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万能险机制重构:回归保障本源,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政策背景:监管升级推动行业转型
2025年4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万能险这一兼具保障与理财属性的险种进入规范发展新时期。近年来,部分万能险产品存在“重收益、轻保障”倾向,甚至通过“伪理财”误导消费者,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引发的“利差损”风险,倒逼行业回归保障本质。《通知》从产品定义、账户管理、投资规则等维度全面升级监管框架,旨在推动万能险从“类理财工具”向“长期风险保障与稳健理财结合”的定位转型。
二、产品机制重构:保障属性强化,期限与收益双规范
1. 明确定义,厘清边界
《通知》通过四项核心特征(名称含“万能型”、含保障功能、独立账户、最低收益保证)界定万能险,明确其“保障+理财”双属性。此举终结了部分产品“去保障化”的异化现象,例如此前部分趸交万能险仅以高收益为卖点,保障功能形同虚设。
2. 长期化导向,提升保障水平
期限约束:仅允许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设计为万能型,定期寿险被剔除,且保障期限不得低于5年。
保额升级:同一被保险人单款万能险基本保费上限由1万元提至2万元,身故保额不低于保费的20倍(18-60岁人群),强化风险保障力度。
3. 利率动态化,化解利差损风险
废止“保证利率终身不变”条款,允许保险公司设置利率调整机制,但需充分提示风险。例如,若市场利率下行,保险公司可调低结算利率,避免长期利差损;同时需在合同中明确调整触发条件及上限,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三、账户管理升级:透明化与稳健性并重
1. 收益披露真实性强化
结算频率规范:万能账户可按月、季、年结算,但收益须基于真实投资回报,禁止虚增收益。例如,此前部分产品通过“预估收益”吸引投保,实际结算时大幅缩水,新政将杜绝此类误导。
资金流向管控:账户启动资金需为险企自有资金,且划拨后6个月内不得变更归属,防止资金挪用。
2. 盈余分配与风险缓冲机制
特别储备金制度:要求险企按规则提取特别储备,平衡结算利率波动。例如,当投资收益率高于结算利率时,部分盈余需注入储备金,确保长期利率平滑。
三种利率调整情形:明确利率下调条件(如投资收益率连续3个月低于结算利率50%),避免单方面损害消费者利益。
四、资产负债管理:投资趋稳,小账户面临出清
1. 投资集中度限制
股权与不动产约束:单一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不得超过总股本20%,不动产金融产品投资不超实缴规模25%。此类规定将倒逼中小险企优化资产配置,部分规模小、流动性差的万能账户或逐步退出市场。
2. 流动性管理强化
要求险企根据账户特性制定投资计划,例如,万能险资金需匹配长期负债,减少短期高风险投资。长期来看,账户收益波动性降低,但收益率可能进一步向市场均值靠拢。
五、销售与监管:规范误导,加速行业出清
1. 销售分级与负面清单
分级培训:代理人需通过万能险专项考试,禁止夸大收益或模糊保障责任。
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承诺保底收益、混淆保险与理财功能等销售误导行为。
2. 新老划断与整改过渡
2025年5月1日起,新产品需全面符合新规;
存量业务须在2026年4月30日前整改完毕,例如调整保额、利率条款或压缩非合规账户规模。
六、行业影响:短期阵痛,长期利好
1. 对保险公司
利差损压力缓解:动态利率机制降低长期亏损风险,但需平衡收益与投保人预期;
中小险企承压:投资限制与账户规模门槛或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公司凭借投研能力与资金实力更具优势。
2. 对消费者
保障与收益更透明:产品回归保障本质,误导销售减少,但需接受收益波动;
长期持有价值凸显:5年以上保障期限+动态利率调整,引导消费者理性规划长期财务。
七、投资建议:聚焦稳健与合规
关注头部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在资产负债管理、投研能力上具备先发优势,有望在行业洗牌中扩大份额;
警惕中小险企风险:部分依赖万能险冲规模的险企或面临流动性压力,需规避相关标的;
长期配置逻辑:万能险适合作为低风险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但需关注结算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
结语:回归本源,方得长远
《通知》的出台标志着万能险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短期看,行业将经历产品调整与存量出清的阵痛;长期看,规范化的产品设计、透明的账户管理及稳健的投资策略,将推动万能险真正成为“抵御长寿风险、实现财富稳健增值”的有效工具。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合规产品、立足长期需求,方能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