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既是人类天性中的朴素愿望,又是高高在上的大同理想。 情感上,无论出身,所有人都对敬养父母具有天然意愿。周成王丧父,哀叹无依无靠,何其悲痛(“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底层贵族或小民服役不得归家,痛呼如何养活爹娘(“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父母去世,子女哀号子欲养而亲不待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朴素愿望的存在,令今人仍能与先秦诗人共情,形成诗的生命。 然而,农业社会物质条件匮乏的现实环境,令养老实际面临极大的困难,被迫不赡养老人的现象曾大量存在。
一个佐证是 广泛流传的“弃老型”传说,它们大都描述了这样的故事:曾经有一个群体,其中的人只要超过一定的年龄,便要被舍弃 或处死。某次外生冲击后,这个群体忽然发现老人十分重要,从此了解到必须敬爱老人。典型的故事架构有“老人智斗异 族”“换位思考感动儿女”等。“弃老型”故事不仅在崇孝的中国及东亚文化圈流行,还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国的传说中,甚 至在民俗学内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母题1。日本“姨捨传说”、欧洲《亚历山大罗曼史》中的“智慧老兵”故事、印度《杂宝 藏经》中的“弃老国缘”故事等,均在表明“弃老”现象曾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结构变化,养老压力进一步增大。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养老的困境尚未解决。 人口发展模式转变,死亡率见底、出生率下滑,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压力反而逐渐增大。本篇报告中,我 们将对老龄化的产生进行总结,并简要分析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特征,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一、 千年之变:老龄化,工业革命后的全新人口结构 工业革命后,人类首次进入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满足老人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实现“老有所养”这一愿景的 可能性看似越来越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新现象的出现,摆在了人类面前:死亡率和生育率先后下降3,老年人 口占比不断提升,养老压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老年人需求也愈发多样。 人类人口增长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业革命之前,受限于物质资料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等因素, 人类长期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缓慢增长阶段。
老龄化是人口增长阶段转变的副产品,在第三阶段末期逐渐出现。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人口增长的前两个阶段,由于人均 寿命短、新生婴儿多,人类社会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现针形或三角形,老龄化并不存在。自第三阶段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物质资源丰富及医疗水平提升,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推动,人类的生育率也在逐渐下降,第三阶段 末期,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老龄化才首次出现在人类社会之中。这一社会年龄结构的千年之变,令养老压力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