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的“存钱指南”:分红险如何成为家庭财富的“压舱石”?
2024年的夏天,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35岁的李女士盯着手机里的理财APP,屏幕上的K线图红绿交织。她刚刚赎回了持有的混合基金,账户里躺着20万闲置资金——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调整投资组合了。“股市跌、基金亏、银行理财不保本,钱放哪儿才能既安全又能长期增值?”她的困惑,正是千万中国家庭在低利率时代的共同焦虑。
根据财联社报道,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利差损是寿险内嵌的风险,但新华保险通过产品结构平衡,不存在利差损风险。”这一表态背后,是整个保险行业对“低利率时代”的清醒认知——当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通胀侵蚀购买力、传统理财工具失效时,分红险正成为家庭财富管理的“最优解”。
一、市场环境:利率下行+通胀高企,传统理财“靠不住”了
在“不确定性”成为关键词的时代,家庭财富管理正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挑战一:利率“0时代”倒计时,保本资产成稀缺品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1.5%,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跌破2.5%。国际投行预测,受老龄化加剧(2032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超18%)影响,2030年前后市场利率或将降至0%。这意味着:
•银行存款、国债等“保本理财”的收益将持续走低;
•过去“闭着眼买”的理财产品,将不再承诺“刚兑”;
•单纯依赖“吃利息”的储蓄模式,将无法覆盖未来养老、教育等刚性支出。
挑战二:通胀“隐形杀手”,钱越存越“不值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CPI同比上涨0.2%,但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的实际涨幅远超CPI。以一线城市为例:
•幼儿园学费年均涨幅8%;
•三甲医院门诊费5年上涨40%;
•养老社区床位费10年翻倍。
挑战三:投资市场波动加剧,“高收益”背后是“高风险”
2024年4月,A股三大指数集体重挫,超5000只个股下跌;楼市持续低迷,二三线城市房价跌回3年前;就连“稳健”的银行理财,也因底层资产波动出现“破净潮”。客户调侃:“以前是‘闭眼买’,现在是‘闭着眼都不敢买’。”
当传统理财工具集体“失效”,家庭迫切需要一种“下有保底、上有惊喜”的新型储蓄工具——而分红险,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
二、客户需求:从“赚快钱”到“稳长远”,家庭理财进入“长期主义”时代
在“黑天鹅”频发的今天,家庭理财的核心逻辑已从“追求高收益”转向“守护确定性”。分红险的“固收+浮动”特性,恰好匹配了客户对“安全、稳定、增值”的三重需求。
需求一:长期储蓄,锁定“未来钱”
教育、养老、医疗……这些支出是“刚性”的,且随着时间推移“水涨船高”。但普通家庭往往面临“现在攒钱少、未来不够花”的困境:
•以养老为例:若60岁退休,每月需1万元生活费,按3%的通胀率计算,20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仅相当于现在的55万元;
•以教育为例:孩子18岁上大学,年均学费+生活费需5万元(当前),15年后将涨至8万元(按3%通胀)。
分红险的“长期交费+终身领取”模式,能帮助家庭“用现在的钱,锁定未来的购买力”。例如,30岁女性年交10万、交10年,购买某款分红险,60岁起每年可领取约12万(保证领取20年),若活到90岁,累计领取超360万,轻松覆盖养老需求。
需求二:对抗通胀,“钱生钱”更要“钱保值”
分红险的“固收+浮动”设计,完美解决了“保本”与“增值”的矛盾:
•固收部分:合同约定最低保证利率(如2%),写入合同,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浮动部分:根据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每年分配红利(如某公司2023年分红实现率105%),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这种“下有2%保底、上有超额收益”的模式,既避免了“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的尴尬,又降低了“股票基金亏损”的风险,堪称“家庭财富的压舱石”。
需求三:定向传承,避免“富不过三代”
随着创富一代逐步进入传承期,家庭财富的“定向传递”成为焦点。《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报告》显示,超70%的高净值家庭面临“传承难题”:子女挥霍、婚变分产、债务牵连……
分红险的“指定受益人”功能,能通过法律合同明确财富分配规则:
•受益人可私密继承理赔金,避免家庭矛盾;
•夫妻一方作为受益人的理赔金为个人财产,非夫妻共同财产;
•企业经营者身故后,子女作为受益人的保险金不属于遗产,无需清偿债务。
这种“法律护航+定向传承”的特性,让分红险成为“家族财富的第二遗嘱”。
三、分红险的“四大核心优势”:为什么它是低利率时代的“最优解”?
与存款、基金、房产等传统理财工具相比,分红险的“固收+浮动”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优势一:法律确定保本,收益写入合同
根据《保险法》,人寿保险的保单现金价值受法律保护,即使保险公司破产,也会由其他公司接管,确保客户权益。而分红险的“保证收益”(如2%)直接写入合同,是“刚性兑付”的稀缺资产。
优势二:复利增值,时间复利效应显著
分红险的收益采用“复利计息”(利滚利),长期持有收益惊人。例如:
•30岁男性年交10万、交10年,60岁时保单现金价值约120万(保证部分);
•若每年分红3%,60岁时总价值约150万;
•若活到90岁,总价值将超300万(复利30年)。
优势三:灵活应对风险,抵御市场波动
2024年A股震荡、楼市低迷,但分红险的“固收+浮动”模式能有效对冲风险:
•固收部分(如2%)确保“不亏本”;
•浮动分红部分(如某公司2023年分红率5%)可增厚收益;
•若市场向好,分红可能更高;若市场低迷,仍有保底收益托底。
优势四:适配多元需求,覆盖全生命周期
分红险不仅能满足“养老、教育”等长期储蓄需求,还能通过“附加险”扩展功能:
•附加投保人豁免:若投保人身故或全残,后续保费由保险公司代缴,保障继续有效;
•附加医疗险:覆盖大额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附加养老社区资格:达到保费门槛可锁定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权。
四、行业趋势:从“短期推销”到“长期服务”,分红险是险企的“必选项”
在监管趋严、客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分红险已成为保险公司的“战略重心”:
趋势一:公司层面:降低利差损风险,分红险是“压舱石”
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明确表示:“新华保险将通过传统产品与浮动收益型产品、保障型产品与储蓄型产品、存量业务与新业务三方面的平衡来降低利差损风险。”分红险的“浮动收益”特性,能帮助险企在低利率环境下提升投资收益率,对冲负债成本压力。
趋势二:代理人层面:佣金递延+专业化,长期服务成主流
金融监管总局新规要求:“代理人参加社保,佣金递延发放,精简优化队伍层级。”这意味着,代理人的收入将更依赖“长期服务”而非“一次性推销”。分红险的“长期持有+持续分红”特性,恰好匹配这一趋势——代理人需要为客户提供10年、20年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客户价值”与“自身收益”的双赢。
趋势三:市场层面:客户觉醒,长期主义成共识
越来越多的客户意识到:“存钱不是今年攒了明年花,而是未来该花钱的时候有钱花。”尤其是80后、90后父母,更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自己的养老提前规划,而分红险的“长期确定性”,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五、销售逻辑:从“卖产品”到“卖需求”,分红险的“签单密码”
卖分红险,不是“推销合同”,而是“解决客户的真实痛点”。以下四大销售逻辑,帮你快速找到客户的需求点:
逻辑一:用“数据+案例”唤醒“通胀焦虑”
客户常说:“现在钱不多,以后再攒。”但你需要用数据告诉他:“现在的100块,10年后只值74块(按3%通胀)。”可以举一个具体案例:
•2013年存10万,当时能买100平米房子;
•2023年,10万只能买20平米;
•若当时买了分红险,10年后连本带利能拿12万,能多买40平米。
逻辑二:用“场景化需求”匹配产品功能
客户的“存钱目的”不同,销售话术也应不同:
•养老需求:“您60岁退休后,每月领1万养老金,比社保多5000,足够您旅游、报兴趣班了。”
•教育需求:“孩子18岁上大学时,能领15万教育金;30岁结婚时,再领30万婚嫁金,不用伸手跟我们要钱。”
•传承需求:“您指定孙子为受益人,他结婚时能领50万,创业时能领100万,钱直接到他账户,不用分给儿媳。”
逻辑三:用“法律保障”打消“不安全”顾虑
客户担心:“保险公司会不会倒闭?钱会不会拿不回来?”可以用《保险法》打消顾虑:
“根据《保险法》第92条,人寿保险公司破产,保单会由其他公司接管,您的权益不受影响。”
•“分红险的保证收益写入合同,不管市场怎么变,这部分钱一定能拿到。”
逻辑四:用“长期主义”建立“信任关系”
分红险的收益需要时间积累,销售时需强调“长期持有”的重要性:
•“种一棵树需要十年才能成材,存钱也是一样——前5年交费,后15年领钱,时间越长,收益越高。”
•“我们建议您交10年,这样既能锁定长期利率,又能享受复利增值,比交3年更划算。”
结语:分红险不是“投资”,而是“对未来的承诺”
在低利率时代,分红险的本质不是“赚快钱”,而是“守护确定的未来”。它用法律合同锁定收益,用复利效应放大价值,用灵活功能应对风险,最终成为家庭财富的“压舱石”。
正如一位购买了分红险的客户所说:“以前总觉得‘保险是反人性的’,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爱,是为家人提前规划好每一个可能的未来。分红险,让我能安心地说:‘无论我在不在,你们都能过得很好。’”
选择分红险,不是为了应对“万一”,而是为了拥抱“万分之万”的确定。现在就行动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