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替代率”翻译成大白话
养老金替代率,就是“你退休后第一个月到手的钱”除以“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税前工资”。世界银行说,这个数字不能低于55%,最好70%,才能让你退休后的日子不至于打折太狠。二十年前,中国职工的替代率是70%,体面;今天,这个数字是39%,勉强。从“体面”到“勉强”,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二、一条不断下滑的曲线
2005年,替代率70%,同期GDP增速两位数,工资也跟着飙;2015年,替代率50%,养老金每年还能涨10%;2024年,替代率39%,涨幅缩到2%,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哪一年是突然跳崖,却年年都在下台阶。台阶尽头,是越来越多的老人发现“不够花”。
三、为什么是39%?四个“看不见的漏斗”
人口漏斗:2012年,3个在职职工养1个退休老人;2024年,2.65个养1个;2035年,大概率2个养1个。分母越来越大,分子涨不动。
缴费漏斗:六成企业按最低基数交社保,账面工资一万,缴费基数六千,退休后自然打折。
制度漏斗:2014年并轨改革留下十年过渡期,体制内仍握有职业年金,体制外只有基本养老,差距没缩小,只是换了个名。
经济漏斗:GDP从高增速换挡到中增速,工资涨得慢,养老金指数跑得比工资慢,替代率被“活脱脱”拖下来。
四、三个“温差”
温差一:体制内外的温差。机关大院退休的李阿姨,养老金替代率80%,跳广场舞、买老年旅游卡;民企退休的张师傅,替代率35%,白天看孙子、晚上去物业值夜班。
温差二:地域温差。上海、北京,社平工资高,财政补贴大,替代率50%以上;东北、西北,年轻人外流,替代率30%出头。
温差三:城乡温差。城镇职工月均养老金三千多,城乡居民月均两百多,相差十几倍。同一条国道,一边是跳广场舞的欢快节奏,一边是菜地里弯腰的老人。
五、国际镜子
欧美也低——美国40%、德国35%、瑞典40%——但他们有第二、第三支柱托底。美国有401(k),德国有里斯特养老金,瑞典有全民养老基金。中国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率7%,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实缴率不足三成,三根支柱里,第一根承担了八成压力,于是弯了腰。
六、2035年的压力测试
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劳动年龄人口落到8亿以下,抚养比2:1;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在基准情景下告罄。如果什么都不做,替代率可能滑到30%甚至更低。那时,退休不再是“人生第二春”,而是“人生第二份工”。
七、政策工具箱已经打开
延迟退休:每年把退休年龄往后挪几个月,2030年前后统一65岁,可以“节流”15%—20%。
全国统筹:把富裕省份的结余拿去补缺口省份,短期止痛,长期仍看人口。
投资收益:把更多养老基金放进权益市场,拉长周期,目标是8%的年化,但目前只有5%。
多支柱:企业年金扩面、个人养老金减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喊了多年,终于开始落地。
八、自救路线图:把“制度缺口”变成“个人蓝图”
30 岁白领
每月把工资的 10% 分成三份:一份进个人养老金账户,一份做指数基金定投,一份买 20 年期增额终身寿。60 岁起,社保+商保+投资,把替代率重新拉回 70%。
40 岁中层
把年终奖的 30% 趸交一份年金险,锁定 3.5% 复利,65 岁开始每年领 12 万,一直领到 90 岁,本金还在。
50 岁企业主
用 3000 万终身寿险+保险金信托完成三件事:股权不稀释、子女不翻脸、慈善有资金。一张保单,三代人安心。
九、写在最后
养老金替代率从 70% 到 39%,是制度的故事,也是个人的故事。制度负责“保基本”,个人负责“保品质”。今天的你,如果还在把养老寄托在“以后再说”,那就等于把未来的自己推向“再就业”。早一点把收入的 10% 放进时间机器,早一点让复利替自己打工,才能在 30 年后,把“长寿”从风险变成红利。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