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显微镜”:
从商业模式到估值框架,一文看懂如何挑选一家真正赚钱的寿险公司
一、寿险公司到底靠什么赚钱?
把寿险公司想象成一家“时间银行”:
先收保费——相当于吸收存款;
再支付理赔——相当于到期还本付息;
中间用保费投资——相当于银行放贷赚息差。
不同之处在于:
“存款期限”长达几十年(终身寿险、年金险);
“利率”必须提前锁定(预定利率);
“实际成本”极不确定(死亡、疾病、退保、投资波动)。
因此,寿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于“四差”:
利差——投资收益 vs 预定利率;
死差——实际死亡率 vs 定价假设;
费差——实际费用 vs 定价费用;
退保差——实际退保 vs 定价退保。
一句话:寿险公司赚的是“精算假设”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额。
二、旧会计准则:为什么利润像“橡皮筋”?
旧准则下,寿险公司利润呈现三大特征:
收入前置、成本后置
首年一次性确认保费收入,但理赔、退保、红利却要分摊几十年,导致“利润前置”。
利率波动“失真”
债券浮盈浮亏不计入当期利润,利润表无法反映真实投资波动。
信息黑箱
投资者难以区分“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利源分析无从下手。
结果:同一家公司,不同年份利润可以相差数倍,PE、PB 估值失真。
三、新会计准则(IFRS17):把利润“摊平”的显微镜
2023 年起,行业切换 IFRS17,带来三大变化:
权责发生制
保费收入按保险服务“逐期确认”,利润不再“大起大落”。
利率波动进损益
债券浮盈浮亏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更真实。
利源清晰拆解
财报可直接区分:
保险服务业绩(承保利润)
投资业绩(投资收益)
金融假设变动(利率、股市波动)
好处:投资者一眼看出哪家公司“真赚钱”,哪家公司“靠行情”。
四、内含价值(EV):寿险公司真正的“净资产”
由于寿险利润跨越几十年,传统 PB、PE 无法衡量,行业使用内含价值(EV):
EV = 调整后净资产 + 有效业务价值(VIF)
VIF = 存量保单未来利润的折现值
核心指标:
PEV(市值/EV)——类似 PB,<1 可能低估;
NBV 增速——新业务价值增速,决定未来 EV 扩张;
ROEV(EV 回报率)——类似 ROE,>12% 为优秀。
案例:
A 公司 EV 1000 亿,市值 800 亿,PEV=0.8,NBV 增速 15%,ROEV 14% → 低估;
B 公司 EV 1200 亿,市值 1500 亿,PEV=1.25,NBV 增速 5%,ROEV 8% → 高估。
五、实战:用三张表看懂一家寿险公司
维度 旧准则 新准则(IFRS17) 内含价值
收入确认 保费一次性确认 服务逐期确认 不在报表体现
利润波动 极大 利率波动进损益 剔除波动,看长期
估值指标 PE、PB 失真 仍失真 PEV、NBV、ROEV
关键数据 净利润 保险服务业绩+投资业绩 EV、VIF、NBV
适合场景 看短期波动 看经营质量 看长期价值
六、资管新规后的“挪储”红利
背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居民资金寻找“保本+收益”替代品。
结果: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分红险爆发式增长。
数据:2023 年储蓄型保费同比 +25%,占人身险比重首次超过 50%。
启示:谁能抓住“挪储”需求,谁就能在未来 3-5 年分享 NBV 高增长。
七、选股框架:四步锁定优质寿险公司
看赛道
储蓄型产品占比高、代理人产能提升的公司优先。
看负债成本
预定利率低、万能结算利率稳定的公司利差损风险小。
看投资能力
固收+权益均衡、另类投资占比合理,穿越利率周期。
看估值
PEV<1、NBV 增速>10%、ROEV>12%,三者同时满足即为“黄金坑”。
八、风险提示
利率风险:长期国债下行会压缩利差,影响 VIF 折现值。
监管风险:偿付能力监管趋严,可能限制高现价产品销售。
信用风险:非标资产违约会一次性侵蚀投资收益。
假设偏差:死亡率、退保率假设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可能引发 EV 下调。
九、写在最后
寿险公司的价值,藏在长达几十年的现金流里,也藏在一张张精算假设的纸背后。
旧准则看波动,新准则看质量,内含价值看长期。
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当存款利率节节走低,寿险的“时间银行”属性将愈发珍贵。
选寿险股,就是选一家能把时间变成复利、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企业。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