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迎来曙光:资负两端基本面改善趋势明确
摘要: 在经历了长期的低位震荡与市场疑虑后,中国保险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拐点上。湘财证券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明确指出,行业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基本面改善趋势已然明朗。负债端,以分红型健康险的“破冰”为标志,产品结构迎来历史性变革,有望驱动新业务价值率与保费收入的稳定性双重提升;资产端,在政策强力引导与自身配置需求驱动下,险资权益投资理念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更加注重长期性与均衡性。资负两端的良性互动,共同构筑了行业未来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石。
一、 负债端革新:分红型健康险开启价值增长新篇章
长期以来,人身险公司的业务增长深受两大因素困扰:一是传统保障型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价格战的“红海”;二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固定预定利率产品潜藏着巨大的利差损风险。2025年,随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行业迎来了破局的关键钥匙——支持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举措,时隔二十余年重启分红型健康险,不仅是产品的简单回归,更是行业发展战略的一次深度重构。
1.1 产品转型: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
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行,使得过去依赖高收益储蓄型产品吸引客户的模式难以为继。纯保障型健康险虽然价值率尚可,但市场竞争白热化,增长天花板明显。分红型健康险的推出,巧妙地融合了“保障”与“理财”双重属性,创造出“浮动收益+保障”的新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获得重疾、医疗等核心健康保障的同时,有机会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提升了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尤其是在理财需求依然旺盛的市场背景下。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有效规避了利差损风险。分红险的收益与公司实际投资表现挂钩,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保单持有人,使得负债成本更具弹性,能够更好地匹配资产端的收益波动。这从根本上优化了险企的利源结构和成本结构,从依赖利差的“赌徒”转向依赖死差、费差和可控利差的“管理者”。
1.2 渠道为王:代理人能力成为决胜关键
分红型健康险并非“易售”产品。其复杂性远高于传统产品,要求代理人不仅精通保险条款,还需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财知识,能够向客户清晰地解释分红原理、演示利益,并管理其收益预期。因此,这场产品转型的成功,高度依赖于代理人渠道的专业化与精英化转型。
报告数据指出,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的个险渠道人均新业务价值(NBV)较高,而太保、平安和中国人保的个险渠道人均新单保费处于领先水平。这表明,头部险企在过往的渠道改革中已初见成效,沉淀下了一支更具销售能力和价值贡献的代理人队伍。这支队伍将成为承接分红型健康险销售的主力军,并有望借此进一步拉升公司整体的新业务价值率。对于渠道转型缓慢的中小险企而言,这无疑构成了更高的壁垒,行业分化可能加剧。
1.3 稳定器作用:增强保费收入韧性
分红险的特性使其成为人身险保费收入的“稳定器”。一方面,其浮动收益的特性在低利率时代更具吸引力,能够有效对冲因预定利率下调导致的产品竞争力下滑。另一方面,作为长期险种,它能带来持续的期缴保费,优化保费收入结构。因此,分红型健康险的推出,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产品品类,更是为人身险保费收入构筑了一道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防线,其增长潜力和稳定性值得期待。
二、 资产端进化:权益投资迈向均衡与稳健新阶段
负债端的变革对资产端提出了更高要求。分红险的收益兑现,最终依赖于投资端能否实现稳定且可持续的投资回报。这倒逼保险公司必须提升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能力,其中,权益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1 政策东风:构筑长期权益投资的友好环境
监管层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险资入市“铺路搭桥”。
优化考核机制:鼓励保险机构着眼于长期价值投资,拉长考核周期,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干扰,引导资金进行真正的长期布局。
扩容投资空间:调整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直接从规则上为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打开了空间。
搭建投资平台:推动并扩大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为险资直接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战略投资提供了专属通道,降低了因短期交易行为带来的市场冲击成本。
这一系列组合拳,旨在营造一个有利于险资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投资的制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模式。
2.2 配置趋势:规模提升与结构优化并举
在政策和内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险资在权益市场的配置正呈现“量增质升”的积极变化。
规模显著增长: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在股票、基金与长期股权投资上的规模合计提升超9000亿元,其中股票与长期股权投资增长尤为迅速。这明确反映了险资加仓权益资产的积极姿态。
策略更趋主动:行业普遍呈现出“股票投资占比远高于基金投资占比”的特征,说明险企正从过去依赖基金公司进行间接投资,转向组建自身投研团队,进行更积极主动的股票投资。
会计分类的智慧:在新会计准则(IFRS 9)全面实施后,增持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类资产成为新趋势。这类资产的股价波动不影响当期利润表, only 股息收入计入损益,这非常契合险资追求稳定收益、平滑利润波动的需求。因此,高股息、ROE稳定的价值股自然成为险资权益配置的“压舱石”。
2.3 方向前瞻:稳健底仓与成长机遇的平衡
展望未来,险资的权益配置结构将更加多元和均衡。
“压舱石”策略:以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板块为代表的高股息价值股,将继续担任组合的稳定收益来源。这部分资产提供了可观的股息现金流,符合保险负债成本的要求,是应对低利率环境的基石。
“增长极”挖掘:随着经济新旧动能切换,新兴产业如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质公司,将越来越多地进入险资的投资视野。通过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渠道,险资可以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分享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红利。这部分投资虽然波动性可能更高,但对提升整个投资组合的长期回报上限至关重要。
三、 资负联动:构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飞轮效应
保险经营的最高境界,在于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有效联动与匹配。当前正在发生的变革,正推动行业形成一个正向的“飞轮效应”。
负债端的分红险转型,降低了刚性负债成本,使险企在资产端能够承受一定的市场波动,从而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提供了风险缓冲和可能性。
资产端的权益投资能力提升,尤其是通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获取的稳定超额回报,能够有效支撑分红险产品的红利演示,增强产品竞争力,反过来促进负债端业务的增长。
如此一来,稳健的负债业务支撑起进取的资产策略,而优秀的投资能力又反哺于负债产品的创新与销售,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这将推动保险公司从单纯的“风险管理商”升级为综合的“资产管理与风险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估值逻辑也有望从单纯的市盈率(P/E)向内涵价值(EV)与资产管理能力综合定价转变。
结论
湘财证券的这份报告清晰地勾勒出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蓝图。在负债端,分红型健康险的推出是产品战略的一次“升维”;在资产端,权益投资的深化是配置能力的一次“进化”。这两股力量相辅相成,标志着行业正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如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代理人渠道转型的阵痛等,但资负两端基本面改善的趋势已经确立。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那些在渠道改革上先行一步、在资产配置上具备前瞻性和卓越执行力的头部险企,无疑将率先受益于这轮行业复苏,并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估值溢价。中国保险行业,正迎来一个价值重估的新时代。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