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2025年三季报综述:资负共振利润高增
一、引言
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在资本市场回暖与权益资产表现强劲的大背景下,呈现出资负共振、利润高增的良好态势。A股5家上市险企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成果,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都展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对上市险企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二、资本市场回暖与权益资产表现强劲推动险企业绩高增
(一)资产端修复带动营收及利润高增速
2024年三季度资本市场大幅反弹,长端利率上行企稳,这一变化为上市险企的资产端带来了显著的修复效果。上市险企的资产配置在资本市场的积极环境下得到了优化,从而带动了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A股5家上市险企共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260.39亿元,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增长33.5%。其中,中国人寿及新华保险表现突出,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0.5%及58.9%,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也分别实现了28.9%、19.3%、11.5%的同比增长。这种增长反映出险企在资产端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和有效应对能力,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在资本市场向好的情况下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
(二)投资策略与市场机遇把握
上市险企在投资策略上积极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大长债、FVOCI股票等资产的配置。长债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收益,有助于险企构建稳定的资产组合基础。而FVOCI股票资产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股票市场的成长红利,又能在会计处理上保持一定的稳健性。同时,险企择时在股票市场加仓,精准地把握了市场投资机遇,并且能够进行阶段性止盈。在前三季度资本市场持续回暖的过程中,以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升,带动了投资收益的大幅提升。例如,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8.6%、6.42%、5.40%、5.20%,同比增长1.8pt、1.04pt、0.80pt、0.50pt。这表明险企在投资管理方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组合,实现投资收益的增长。
三、上市险企负债端表现亮眼
(一)人身险业务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
整体增长态势
在人身险业务方面,各公司在可比口径下新业务价值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分别增长41.8%、46.2%、31.2%、50.8%、76.6%。这种高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身险业务在市场需求、产品创新和经营策略调整等方面的积极进展。
增长原因分析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首年期缴保费的快速增长及业务品质的持续提升。首年期缴保费的快速增长表明消费者对长期人身险产品的接受度和需求在增加,这可能与消费者对未来保障需求的规划意识增强有关。同时,业务品质的持续提升也是关键因素。今年以来,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各人身险公司持续加强资产负债联动,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积极推动降本增效。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使得人身险产品的定价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利率的变化,降低了利率风险。加强资产负债联动确保了险企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收益等方面的匹配,提高了险企的经营稳定性。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丰富了人身险产品的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积极推动降本增效则有助于提高险企的盈利能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
(二)财险业务保费收入稳增与COR同比优化
车险与非车险业务发展
2025年前三季度,财险业务呈现出保费收入稳增的良好态势。人保财险实现承保利润148.65亿元,同比增长130.7%,综合成本率为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平安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7%,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太保产险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7.6%,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在车险业务方面,上市险企不断优化结构,积极创新新能源车险产品及服务模式。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车险业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上市险企通过优化车险结构,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如电池续航、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了车险业务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非车险业务方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优化业务结构。非车险业务涵盖了众多领域,如工程保险、责任保险等,险企通过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合成本率优化意义
综合成本率的下降对于财险业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成本率是衡量财险业务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财险业务在承保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能力。综合成本率的下降意味着险企在承保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赔付成本和费用成本,提高了承保利润。这有助于提升财险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险企在财险市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同比修复
(一)资产配置结构调整
上市险企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这一举措是其实现投资收益修复和整体业绩增长的重要策略。加大长债、FVOCI股票等资产的配置是资产配置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长债在资产组合中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能够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波动性。FVOCI股票资产则在收益性和稳定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既能够分享股票市场的潜在收益,又不会因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对险企的财务报表产生过大的影响。这种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结构有助于险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收益水平。
(二)投资收益修复
上市险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并择时在股票市场加仓,把握市场投资机遇,阶段性止盈,从而实现了投资收益的同比修复。在前三季度资本市场持续回暖的过程中,以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升,成为带动投资收益大幅提升的关键因素。投资收益的修复不仅直接增加了险企的利润,也提升了险企的资产实力和偿付能力。例如,各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如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8.6%、6.42%、5.40%、5.20%,同比增长1.8pt、1.04pt、0.80pt、0.50pt,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投资收益修复的成果,反映了险企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
五、投资建议
(一)业绩增长与估值修复因素
A股上市险企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业绩高增长,这一成果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投资端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为险企带来了可观的投资收益,是险企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负债端则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和经营效率提升实现了质态改善,提高了险企的核心竞争力。展望未来,投资业务依旧是险企估值修复的关键要素。在股债跷跷板效应推动下,长期利率企稳回升,缓解利差压力,抬升权益资产内在价值,利好板块估值向上修复。长期利率的企稳回升对于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降低险企的利差损风险,提高险企的投资收益和经营效益。权益资产内在价值的抬升则为险企的投资组合带来了更多的增值空间,有助于提升险企的整体估值。
(二)行业动态与策略调整
目前,行业正积极备战2026年“开门红”,在预定利率下调、第四套生命表发布、非车险“报行合一”等背景下,险企正积极调整策略。预定利率下调会影响险企产品的定价和收益水平,险企需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消费者。第四套生命表的发布将对险企的精算假设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险企需要根据新的生命表调整产品定价和准备金计提。非车险“报行合一”将规范非车险业务的经营,险企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关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及中国财险。这些险企在市场份额、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风险提示
(一)保费收入不及预期风险
保费收入是险企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保费收入不及预期,将对险企的经营业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可能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变化、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等。例如,如果其他金融机构推出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可能会分流部分原本打算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者,导致险企保费收入下降。
(二)资本市场延续震荡风险
资本市场延续震荡将对险企的投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险企在资本市场有大量的资产配置,如股票、债券等。如果资本市场延续震荡,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将导致险企的投资收益不稳定,甚至可能出现投资损失。这将影响险企的利润水平和资产价值,进而对险企的整体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三)长端利率下行风险
长端利率下行将对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和经营效益产生挑战。长端利率下行会导致险企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下降,同时可能增加险企的负债成本,如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相对固定,长端利率下行可能导致利差损风险。此外,长端利率下行还可能影响险企的资产配置决策,降低险企的投资收益和资产价值。
七、结论
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在资负两端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上市险企通过抓住资本市场回暖机遇、优化负债端产品结构和经营效率、合理调整资产配置等方式实现了利润高增。然而,行业也面临着保费收入不及预期、资本市场震荡和长端利率下行等风险。在未来,险企需要继续关注市场变化,积极应对风险,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和经营策略,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投资者可以关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及中国财险等具有优势的险企,但也要充分考虑行业风险因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健康发展对于保障社会民生、促进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