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入市
10年专题
入世十年,中国保险业有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促进了保险市场的结构优化,保险业显然是“得大于失”。面对下一个十年,大家都在热议“中资一定要走出去”。
入世十年,是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的十年。目前,我国保险业世界排名已经升至第6。中资保险公司迅速发展,而外资公司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甚至有企业撤出中国。这是否意味着,中资保险企业已经完胜外资?下一个十年,中国保险业又有哪些机遇和问题需完善?
首家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中国首席执行官蔡强认为,中国能够成为全球保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外资力量功不可没。
除了带来新的渠道,外资的进入还客观推动了我国保险行业的规范化。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认为,外国保险业的发展早于我国,整体机制更加完善,而外资保险公司是按照它所在国的要求来操作,这对中资有很强的示范效果。
收获自信
如果要问10年来中资保险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那么毫无疑问就是一份“自信”。
入世后,外资这只“狼”,并没有能够在中国市场中肆意妄为。相反,作为“地头蛇”的中资保险公司,竟然从初期的粗放型增长中掌控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并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进入转型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叩开世贸组织大门.转眼间入世十周年,我国保险业在十年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内地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增长很快,已达45家,占保险公司总数的1/3以上。然而,外资公司保费收入仅占寿险市场的3.81%和财产市场的1.08%。
二、政策限制。例如《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的第5条规定,中资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未经保监会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外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交强险,对外资公司的车险业务造成了极大的壁垒。
一、“先入为主”。由于中国消费者投保意识不足,中资公司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在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可能选择十年前“先入”的中资公司。
三、对盈利能力的不同看法。大部分外国公司的定价和储备金政策会比本地同业者更为严格,并且更多地关注长期盈利能力,造成目前其短期盈利的不足。
外资保险在中国水土不服,原因分析:
【财新网】在欧债危机的阴霾下,2012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会降至2.9%。但预计亚洲新兴地区的表现仍将优于发达市场。瑞士再保险驻北京经济分析师邢鹂博士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将持续增长,并继续引领全球新兴市场。”
对中国及很多其他新兴的亚洲市场而言,2012年由于经济和投资风险日益增强,可能会抑制对投资和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传统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则可能相对较好。
亚洲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将有助于提高风险意识,促使各企业更积极寻求足够的保险保障。此外,近期有迹象表明,健康险和个人意外保险,以及农业保险等特殊保险将会取得强劲增长。
国内保险市场正值高速发展的时期,尚有巨大的空间等待保险公司去开发。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保险寿险将迎来另一个春天。
谢 谢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