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月度聚焦(2025年10月):政策蓝图绘就,产业协同步入快车道
2025年10月,是中国养老金融与银发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月份。随着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幅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蓝图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社部、证监会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与措施,共同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进入一个体系化、纵深化、加速落地的全新阶段。
一、 顶层设计定调: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纪元
1. 核心纲领:四中全会《建议》的战略指引
2025年10月23日通过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的养老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其核心在于 “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 。这一表述精准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在应对老龄化中的角色:“事业” 侧重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基本民生,体现公平与托底;“产业” 则着眼于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体现效率与选择。二者的“协同”,意味着政策将致力于打通壁垒,形成合力。
《建议》的具体部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对体系:
夯实基础保障:通过“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完善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公共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筑牢养老服务的民生底线。
创新服务模式:明确提出“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将健康管理深度融入养老全过程。
应对最大风险:着力“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直面老龄化过程中最严峻的照护挑战。
开发人力资源:“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这不仅是缓解社保基金压力的举措,更是对“老年期”价值的重新定义,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本”。
培育经济动能:最终落脚于“发展银发经济”,将老龄化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这一顶层设计,标志着中国的老龄化应对策略从分散化的“点状应对”升级为系统性的“全局谋划”,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预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养老金金融:三支柱体系加速成熟与扩容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作为养老保障体系核心的养老金金融在10月份呈现出稳健与活力并举的态势。
1. 第一支柱:基本盘稳固,为改革提供空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高达9.85万亿元。这一庞大的储备金,以及1-9月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的平稳运行状态,充分证明了第一支柱的基本盘依然稳固。这不仅确保了当期养老金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也为推进“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等深层次改革、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等重大政策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和试错空间。
地方层面,广东省明确了2025年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上下限及计发基数。缴费基数的上调(如上限调整为27549元)反映了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有助于未来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提升;而计发基数的提高(从2024年的9307元/月升至2025年的9493元/月)则直接关系到当年新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数额。这一系列调整是养老金制度动态调整机制的体现,确保了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
2. 第二与第三支柱:供给丰富化,选择多样化
10月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市场迎来产品供给的“双三百”突破,显示出市场的旺盛活力。
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数量首次突破300只,达到302只。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数量已达到406款,在全部个人养老金产品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这一数据具有深远意义:
竞争加剧与市场成熟:丰富的产品数量意味着投资者拥有更多选择权,这将倒逼金融机构提升投研能力、优化产品设计、降低费率,最终让利于民,推动市场走向成熟。
保险产品的独特价值:保险产品在第三支柱中占比最高,凸显了其“保障+储蓄”的双重功能在养老规划中的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年金险、长期护理险等,与养老阶段的现金流规划和风险保障需求高度契合。
3. 养老理财:试点扩围,聚焦长期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是10月养老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落地。它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至全国,并明确了三年的试点期限。政策的核心导向非常清晰:
鼓励长期投资:明确鼓励发行10年期及以上或最短持有期5年以上的产品,引导投资者进行跨周期投资,真正发挥养老资金的长期增值效应。
探索流动性解决方案:要求研究建立产品转让、质押等机制,这是在坚持长期投资理念的同时,对投资者可能出现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做出的务实安排,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
服务集成化:探索提供“养老理财账户”等多样化服务,预示着未来养老金融服务可能从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性的资产配置和财务规划升级。
三、 养老服务金融:创新模式与风险防范并行
beyond养老金积累,如何将金融资源高效、安全地转化为优质的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金融的核心议题。
1. 模式创新:“保险产品+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中信养老与君龙人寿的合作是一个典范。它们推出的“养老年金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组合,并配套以“保证入住资格函”,实现了从“钱”到“服务” 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
全周期覆盖:年金险解决退休后稳定的现金流问题,长护险解决失能风险带来的高昂照护费用,养老服务权益则锁定了未来的优质养老社区床位,形成了一个覆盖“养老-护理”全周期的解决方案。
消除不确定性:“保证入住函”给予了客户明确的预期,解决了“有钱未必能买到好服务”的焦虑。
可扩展性:中信养老表示将继续拓展与多家保险机构的合作,预示着这种“产品+服务”的生态圈模式将成为市场主流,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2. 投资者教育与风险防范
在创新加速的同时,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也高度重视投资者,特别是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能力。甘肃证监局开展的“2025年世界投资者周”活动,专门聚焦“养老钱袋严守护”,通过走进养老院、社区进行宣教,提升了老年群体对金融欺诈的识别能力。这是构建健康养老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确保了创新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四、 养老产业金融:银发经济崛起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养老金融最终要服务于实体养老产业的发展,10月份的动态显示,金融支持银发经济的力度正在空前加大。
1. 上海:系统性金融支持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启动“上海金融支持银发经济服务季”,并印发了《上海养老金融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这不再是一次零散的信贷投放,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有组织的金融资源动员。其目标非常明确:扩大整体养老金融供给,并“强化银发经济经营主体与产业集群发展信贷投放”。这意味着从大型养老社区开发商,到中小型智慧养老科技公司、适老产品制造商,都将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支持。
2. 哈尔滨:产业集群化发展破局
东北首个银发经济产业园在哈尔滨新区挂牌运营,定位为国家级示范区。其“1+1+N”的产业体系和15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展示了通过产业集群化方式发展银发经济的路径。园区重点布局的智慧养老、生物医药、适老食品等领域,正是银发经济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大的板块。金融资源与这样的产业园区对接,将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助于快速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银发经济龙头企业。
总结与展望:协同之势已成,未来可期
2025年10月的养老金融图景,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 “协同” 为关键词的未来:
政策协同:顶层设计与部门政策、地方方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市场协同:保险、基金、银行理财等各类金融产品在竞争中互补,共同丰富第三支柱。
模式协同:金融产品与实体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构建“金融-服务”闭环生态。
区域协同:以上海为代表的经济金融中心与以哈尔滨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在银发经济的不同赛道上协同并进。
可以预见,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宏伟蓝图指引下,中国的养老金融与银发经济将步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更充裕的养老财富储备和更多元的养老生活方式选择;对于从业机构而言,意味着一个边界不断拓展、机遇层出不穷的广阔市场;对于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在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同时,成功培育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