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是:万一网 > 早会经营 > 保险行业

保险行业洗尽铅华中国保险资管研究发展历程海外镜鉴与未来趋势33页.pdf

  • 更新时间:2025-09-17
  • 资料大小:16.1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会员类别或者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保险资管行业进化论:从政策驱动到生态重构的百万亿赛道突围

2025年夏末,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2023-2024中国保险资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行业管理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较2018年翻番。这一数字背后,是保险资管行业历经20余年政策迭代、市场淬炼与自我革新后的蜕变——从最初“管好自己的钱”的单一角色,成长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参与大资管竞争的“全能选手”。

在行业周期波动与转型深化的双重压力下,保险业正回归“保障本源”,而作为其资金管理的核心载体,保险资管的转型更具标志性意义。它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竞争力重塑,更连接着百万亿资管市场的格局重塑。 

 

一、破茧:中国保险资管的三个关键成长阶段

中国保险资管行业的发展,始终与政策开放、市场扩容与行业需求升级紧密绑定。若以2003年首家保险资管公司成立为起点,其成长轨迹可清晰划分为三个阶段:政策破冰的起步期(2003-2011)、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期(2012-2017)、高质量转型的加速期(2018年至今)。

 

1. 政策破冰:从“银行柜面”到“专业资管”的身份觉醒(2003-2011

2003年以前,保险资金的运用被严格限制在“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的窄幅区间,收益率长期低于行业负债成本,“利差损”风险如影随形。当年7月,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成为行业破冰的标志性事件——这是中国首家专业保险资管公司,标志着保险资金运用从“分散管理”转向“集中专业化运作”。

 

此后,《保险资管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为保险资管公司划定了业务边界:既可以管理母公司保险资金(占比一度超90%),也可受托管理其他机构资金;投资范围逐步扩展至股票、基金、股权、不动产等领域。至2011年底,全国共成立9家保险资管公司,行业管理规模突破4万亿元,初步形成“总部集中+区域协同”的管理架构。

 

但此阶段,保险资管的角色更接近“内部资金管家”,市场化程度有限:产品以单一专户为主,第三方业务几乎空白,投资能力集中于固收领域,权益投资占比不足10%

 

2. 市场化探索:“新政13条”激活的多元生长(2012-2017

2012年被称为“保险资管市场化元年”。原保监会一口气推出13项新政(后被市场称为“新政13条”),核心是“松绑”: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等金融产品;放宽股权、不动产投资的资质门槛;鼓励设立专业型资管公司(如养老资管、健康资管)。

 

这一轮政策红利彻底激活了行业活力:一方面,保险资管与银行、信托、基金的“跨界合作”加速,第三方业务占比从不足5%跃升至2017年的15%;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ABS)等另类投资工具成为主流,2017年组合类产品规模占比首次超过50%

 

2017年底,全国保险资管公司已增至32家,管理规模突破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行业竞争格局初现分化:国寿资管、平安资管、太保资管等头部机构凭借母公司的资金规模优势,管理规模超万亿元;中小险企旗下资管公司则依托特色化服务(如养老社区对接、绿色投资)抢占细分市场。

 

3. 高质量转型:从“规模扩张”到“能力制胜”的新周期(2018年至今)

2018年《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规定》的修订,标志着行业进入“强监管+高开放”的新阶段。新规明确保险资管公司“独立法人”定位,允许其开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境外投资等业务,并大幅降低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从25%放宽至51%)。

 

政策驱动下,行业迎来三大转变:

 

功能升级:从“管钱”向“理财”延伸,2020年保险资管产品正式纳入“大资管”统计口径,组合类产品可面向合格个人投资者销售;

 

格局开放:全球资管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贝莱德、路博迈等外资机构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设立保险资管子公司,带来全球化投资经验;

 

能力重构:行业从“依赖母公司资金”转向“内外兼修”,2023年第三方业务占比提升至26%,部分头部机构(如泰康资管、国寿资管)第三方AUM已超5000亿元。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34家保险资管公司、16家保险私募基金管理人、12家保险资管(香港)子公司,管理规模达30.2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01%,成为大资管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

 

二、当下:大资管版图中的“稳健派”与“破局者”

在百万亿资管市场中,保险资管的定位愈发清晰:它既不是公募基金的“成长型选手”,也不是信托公司的“非标专家”,而是以“长期资金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稳健配置者”。

 

1. 规模与收益:中游位置的“压舱石”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2023年末大资管行业总规模达131万亿元,其中保险资管占比23%。从规模增速看,保险资管以16.3%的年增速(高于行业平均12%)领跑;但从绝对规模看,仍落后于银行理财(29万亿元)、公募基金(27万亿元)。

 

收益表现上,保险资管整体处于中游:2023年平均投资收益率4.2%,高于银行理财(3.1%)和券商资管(3.8%),但低于公募基金(5.6%)和私募基金(7.1%)。这一差异源于资金属性的根本不同——保险资金负债久期长(平均10年以上)、成本刚性(预定利率3.0%-3.5%),因此更注重“绝对收益”与“风险对冲”,而非短期高波动收益。

 

2. 资金结构:从“自循环”到“大开放”的突破

资金来源是保险资管的核心标签。长期以来,母公司保险资金占比超70%,第三方资金(银行、企业、养老金等)占比不足30%。但近年来,这一结构正在松动:

 

险资内部:随着“偿二代二期”落地,保险公司对资管公司的委托更趋市场化,头部机构凭借“长久期匹配”“多资产配置”能力获得更多份额;

 

外部拓展:银行理财子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成为重要增量,2023年第三方专户业务规模达8.4万亿元,同比增长22%

 

个人客户:组合类产品(如固收+FOF)通过银行、互联网平台代销,个人投资者占比从2020年的不足1%提升至2023年的5%

 

3. 产品矩阵:“固收为基、多元创新”的配置逻辑

保险资管的产品体系以“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为三角支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组合类产品(占比75.3%):以“固收+”为核心,通过债券、同业存单、ABS等固收资产打底(占比超60%),叠加股票、可转债、REITs等增强收益,是个人与机构客户的“基础配置工具”;

 

债权投资计划(占比12%):聚焦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期限5-10年,平均收益率4.5%-5.5%,曾是保险资管的“规模担当”,但受地方债务管控影响,2021年后连续三年收缩;

 

股权投资计划与资产支持计划(合计占比12.7%):前者重点投向新能源、半导体等国家战略领域(2023年新增规模超2000亿元),后者通过供应链ABSCMBS等盘活存量资产,增速连续两年超30%,被视为“未来增长极”。

 

4. 竞争优劣势:“长板突出”与“短板待补”的平衡

在大资管竞争中,保险资管的“长板”清晰可见:

 

长期资金管理经验:依托母公司的寿险(10年以上久期)、财险(3-5年久期)资金,积累了跨周期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尤其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其“久期缺口管理”模型成为机构客户的“避险选择”;

 

固收投资能力:凭借万亿级债券持仓规模与信用评级团队,保险资管在利率债、高收益信用债领域的超额收益能力领先同业;

 

合规与风控:受银保监会严格监管(如投资范围“白名单”、偿付能力约束),产品设计更强调“风险穿透”,2023年行业不良资产率仅0.3%,远低于信托(1.2%)、券商资管(0.8%)。

 

“短板”同样明显:

 

资金来源单一:第三方业务占比仅26%(安联资管超70%),过度依赖母公司资金导致抗周期能力弱;

 

渠道能力薄弱:直销占比超80%,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等代销渠道建设滞后,个人客户触达能力不足;

 

成长型领域经验不足:在科技、消费等波动较大的权益领域,投资胜率低于公募基金;海外投资占比仅2%(法通资管超15%),全球化配置能力待提升。

 

三、镜鉴:海外龙头的“破局密码”

全球保险资管市场中,安联资管(Allianz GI)、法通资管(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LGIM)、安盛资管(AXA IM)是公认的“三巨头”。它们的发展路径虽各有特色,但共同揭示了保险资管进化的底层逻辑:从“依附母公司”到“独立生态”,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布局”,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赋能”。

 

1. 安联资管:并购扩张与模块化投研的“全球玩家”

安联资管是全球最大的保险资管机构之一,2024AUM(管理资产规模)达2.45万亿欧元,其中第三方业务占比超70%。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两大战略:

 

并购驱动的全球化布局:2000年后,通过收购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全球最大债券资管)、英国安盛投资(AGI)等,快速获取权益投资、另类投资能力,并实现欧美亚市场覆盖;

 

模块化投研体系:将投资能力拆解为“宏观研究-资产配置-策略执行”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独立考核,同时依托集团全球研究网络(覆盖60个国家、2000名研究员)提供支持。这种“模块化+平台化”模式,使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2022年欧债危机中均保持稳健收益。

 

2. 法通资管:聚焦养老金的“长期价值挖掘者”

法通资管是英国最大的保险资管机构,2024AUM1.12万亿英镑,其中养老金业务占比超60%。其核心策略是“深度绑定集团保险主业,打造养老金全周期解决方案”:

 

业务协同:依托法通保险的养老金保单(覆盖英国40%的职场人),提供“投保-投资-领取”一站式服务,客户留存率超90%

 

LDI策略(负债驱动投资)领先:针对养老金的“确定性负债”需求,开发“利率互换+通胀挂钩债券”组合,2022年英国养老金危机中,其LDI策略产品的最大回撤仅为行业平均的1/3

 

多元化配置:近年来加大对ESG、基础设施REITs的配置(占比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0%),在低利率环境下实现收益增强。

 

3. 安盛资管:战略聚焦与生态合作的“轻资产转型者”

安盛资管的路径更具“断舍离”色彩:2019年前,其通过“AB+AXA IM”双平台发展资管业务(AUM1.5万亿欧元);2019年后,安盛集团决定“聚焦保险主业”,将资管业务剥离为独立的“安盛投资管理”(AXA IM),并收缩规模至8000亿欧元,重点转向“外延式合作”:

 

与保险主业协同:为集团旗下的健康险、车险客户提供“保险+资管”综合服务(如健康险客户可配置养老目标基金);

 

与外部机构合作:与贝莱德、先锋领航等资管巨头建立“联合投资平台”,共享研究资源与渠道;

 

科技赋能:投入超10亿欧元开发AI投顾系统“AXA Smart Invest”,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实现产品定制化。

 

四、未来:从“险资为基”到“生态为翼”的进化之路

站在百万亿规模的节点上,中国保险资管的进化方向已逐渐清晰:以母公司险资为“根基”,以第三方业务为“翅膀”,通过能力升级、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在大资管市场中构建不可替代的“保险特色”。

 

1. 深耕险资: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赋能”的价值跃迁

母公司保险资金仍是保险资管的“基本盘”,但角色需从“资金托管人”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

 

强化资产负债匹配:针对寿险(长期负债)、财险(中短期负债)的不同需求,开发“长久期利率债+高股息股票+REITs”的跨周期配置方案,降低利差损风险;

 

聚焦国家战略领域:在“双碳”(新能源、绿色基建)、“科技自强”(半导体、AI)、“民生保障”(养老社区、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大另类投资力度(如债权计划、产业基金),既服务实体经济,又获取超额收益;

 

优化另类投资结构:压缩传统债权计划(受地方债务限制),扩大股权计划(如新能源车企Pre-IPO投资)、资产支持计划(如供应链ABS、消费金融ABS)的占比,提升流动性和收益弹性。

 

2. 拓展三方:从“渠道补充”到“生态共建”的能力突围

第三方业务是保险资管规模与能力的“试金石”,需从“卖产品”转向“做服务”:

 

机构客户深耕:针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委外)、社保(养老基金委托)、企业(年金管理)等机构,提供“定制化资产配置方案”,例如为中小银行设计“固收+打新”策略,为社保基金提供“红利低波”指数增强产品;

 

个人客户渗透:通过银行、互联网平台(如支付宝、天天基金)代销组合类产品(如“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的FOF),重点布局“养老储蓄”“教育金”等场景化需求,2025年个人客户占比目标提升至10%

 

跨境联动:依托集团海外子公司(如国寿资管香港、平安资管新加坡),发行“QDII+RQFII”产品,为境内高净值客户提供海外资产配置(如美股科技ETF、欧洲房地产REITs)。

 

3. 能力升级:从“单一优势”到“综合赋能”的体系重构

面对大资管的激烈竞争,保险资管需构建“全品类、全周期、全场景”的能力体系:

 

投研能力:强化宏观策略、行业研究(如新能源、AI)、量化投资(AI选股、智能风控)等团队建设,引入海外顶尖分析师(如安联资管的“全球行业专家库”模式);

 

产品能力:丰富产品线,推出“固收+”“权益+”“另类+”等策略的净值型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需求;

 

科技能力:加大金融科技投入(2023年行业科技投入占比仅2%,远低于公募基金的8%),开发智能投顾、风险预警、客户画像等系统,提升运营效率;

 

风控能力:在利率下行、信用违约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完善“信用评级+舆情监控+压力测试”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守住“绝对收益”底线。

 

4. 全球化与生态化:从“本土深耕”到“开放协同”的格局突破

参考海外经验,全球化与生态协同是保险资管进化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布局: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如安盛IM的纽约、伦敦办公室)、参与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等方式,配置海外优质资产(如美国国债、日本股市、新兴市场REITs),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集团协同:加强与母公司的保险、养老、健康等板块联动,例如为养老社区项目提供“建设融资+运营资金+客户资产配置”的一站式服务,为健康险客户提供“保险+健康管理+养老目标基金”的综合方案;

 

外延式合作: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研究所)、公募基金(基金经理)、海外资管(如贝莱德)建立战略合作,通过“联合投资”“投研共享”“渠道互荐”实现能力互补。

 

结语:在变革中寻找“保险资管的长期主义”

中国保险资管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部“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从内部循环到生态开放、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赋能”的转型史。在百万亿资管市场的浪潮中,它既不必复制公募基金的“成长型”路径,也无需模仿信托公司的“非标”模式,而是应依托“长期资金管理”的核心优势,以险资为根基、以三方为翅膀,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构建不可替代的“保险特色”竞争力。

 

当然,进化的道路上并非坦途:利率下行的压力、权益市场的波动、新单保费的承压,都可能成为转型中的“绊脚石”。但正如海外龙头的经验所示,唯有坚持“长期主义”——长期深耕能力、长期服务客户、长期布局生态,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保险行业洗尽铅华中国保险资管研究发展历程海外镜鉴与未来趋势33页.pdf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