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2025中期业绩解码:稳健增长背后的战略韧性与中国式保险新范式
2025年7月,中国平安发布中期业绩报告,在宏观经济复苏承压、行业深度转型的背景下,其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答卷。归母营运利润777亿元,同比增长3.7%;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39.8%,新业务价值率提升9个百分点;个人客户数近2.47亿,持有4个及以上集团合同的客户留存率高达97.8%……这些数据不仅折射出平安作为综合金融龙头的韧性,更揭示了其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下的深层变革。
一、经营底盘:稳健增长背后的“韧性密码”
在中概股与保险股普遍面临估值压力的2025年上半年,平安的业绩表现堪称“逆周期”。其核心经营指标的稳健增长,源于对“风险管控”与“客户价值”的双重坚守。
(一)财务指标:盈利质量与抗风险能力的双重提升
从财务数据看,平安的“稳”体现在三个维度:
盈利韧性:归母营运利润777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虽不及往年高增长阶段,但在行业投资端波动、代理人转型阵痛的大环境下,这一成绩凸显了其“质量优先”的经营策略——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如高价值率新业务占比提升)、强化资负匹配(降低久期错配风险),实现了盈利的可持续性。
净资产增长:分红前归母净资产较年初增长4.8%,分红后增长1.7%至9,440亿元,为股东回报提供了坚实基础。现金分红同比增长2.2%,进一步验证了“利润-分红-股东回报”的良性循环。
客户粘性:个人客户数近2.47亿,较年初增长1.8%;持有4个及以上集团合同的客户占比26.6%,留存率97.8%;服务5年及以上客户占比73.8%,留存率94.6%。这些数据背后,是平安“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综合金融模式的成功——客户越深入使用平安的服务,粘性越强,价值贡献越高。
(二)风险管控:穿越周期的“安全垫”
在行业面临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外部挑战时,平安的风险管控能力成为关键。其通过三重机制筑牢防线:
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如降低高成本储蓄险占比)、强化久期匹配(长期债券配置比例提升至65%),净投资收益率稳定在4.2%,总投资收益率4.8%,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信贷风控:完善“智能风控大脑”系统,通过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贷前精准画像、贷中动态监控、贷后智能催收,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02%的较低水平,资产质量持续优于同业。
合规经营:严格落实“偿二代二期”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2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0%,远超监管红线,为公司长期发展预留了充足的安全空间。
二、战略深化:综合金融与医疗养老的双轮共振
平安的中期业绩不仅是财务数字的增长,更是其“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落地的阶段性成果。这两大战略的协同发力,正在重构保险行业的竞争边界。
(一)综合金融:从“产品叠加”到“生态协同”的质变
综合金融是平安的传统优势,但在2025年,其内涵已从“卖更多产品”升级为“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客户交叉渗透:持有4个及以上集团合同的客户占比26.6%,意味着超6000万客户已深度融入平安的“金融服务圈”。这些客户不仅贡献了更高的单客价值(ARPU较单一客户高3.2倍),更通过“保险+银行+资管”的协同,降低了获客成本(综合获客成本同比下降15%)。
产品渗透率提升:通过“保险+健康管理”“保险+财富管理”等场景化服务,平安寿险的高净值客户中,78%同时配置了平安的私人银行服务,56%使用了平安的资管产品;车险客户中,62%叠加了平安的健康险产品。这种“以险带产、以产促险”的模式,推动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至38.5%。
(二)医疗养老:从“生态布局”到“价值兑现”的跨越
医疗养老是平安近年来的战略重点,其投入正在从“烧钱”阶段转向“造血”阶段。
生态覆盖广度: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这意味着平安的客户在全国范围内均可享受“绿色通道、专家问诊”等稀缺医疗资源;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在5个城市启动(如上海“静安8号”试营业),填补了中高端养老市场的空白。
对主业的赋能效应: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其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68%)。这一数据印证了“医疗+养老+保险”的闭环价值——客户因健康需求接触平安,因养老服务认可平安,最终转化为长期保单客户。例如,某一线城市客户通过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父母照护难题后,为自己投保了年交50万元的终身寿险,成为高净值客户的典型案例。
三、业务革新:渠道多元化与非代理人的崛起
在“代理人渠道高质量转型”与“非代理人渠道高速扩张”的双轮驱动下,平安的业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人海战术”被“专业驱动+生态赋能”取代。
(一)寿险改革:渠道多元化的成果兑现
寿险是平安的核心业务,其改革成效直接决定了集团的增长动能。2025年上半年,寿险板块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的答卷:
代理人渠道:从“规模扩张”到“产能升级”。尽管代理人数量较年初略有下降(优化低效人力),但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1.6%,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这得益于“优增优育”策略的深化——通过“三高队伍”(高产能、高收入、高留存)建设,代理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45%,MDRT(百万圆桌会议)会员数量同比增长30%,人均产能突破20万元/月。
银保渠道:从“辅助角色”到“增长引擎”。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8.6%,产能持续提升。这一增长源于平安与银行的深度协同——通过“驻点服务+数字化工具”,银行客户经理可快速为客户匹配“储蓄+保障+养老”的综合方案,件均保费较传统银保产品高40%,继续率(保单持续缴费率)达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二)非代理人渠道:从“补充”到“主力”的跨越
非代理人渠道(包括电网销、互联网、经纪代理等)的新业务价值贡献已达36%,较去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标志着平安正式进入“多渠道并驾齐驱”的新阶段。
互联网渠道:通过“平安金管家”APP、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平安实现了“线上获客-智能推荐-在线成交”的全流程服务。上半年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8%,其中健康险占比超60%,年轻客群(25-35岁)占比达72%。
经纪代理渠道:与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合作,聚焦高净值客户的复杂需求(如家族信托、跨境保险),上半年促成亿元保单签约12单,较去年同期翻倍。
四、未来展望:从“规模领先”到“生态引领”的新征程
2025年中期业绩的亮眼表现,不仅验证了平安战略的正确性,更勾勒出其未来的增长蓝图。
(一)短期:聚焦“稳增长”与“强基础”
下半年,平安将重点做好三件事:
巩固客户基础:通过“服务时间5年及以上客户”的深度运营(如专属权益升级、生日关怀等),将留存率从94.6%提升至95%以上;
强化医疗养老落地:加速康养社区建设(年内新增3个城市项目),推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无缝衔接服务;
优化资负结构:继续降低高成本负债占比,提升长久期债券配置比例,目标将净投资收益率稳定在4.3%以上。
(二)长期:构建“中国式保险新范式”
平安的野心不止于“行业龙头”,而是要定义“中国式保险”的新标准:
服务标准:通过医疗养老生态的持续投入,将“保险+服务”从“附加权益”升级为“核心产品”,推动行业标准从“赔付金额”转向“服务体验”;
科技标准:依托“AI+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客服”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将平均理赔时效从1天缩短至30分钟;
责任标准:加大对普惠保险的投入(如针对新市民、老年群体的专属产品),目标年内普惠保费占比提升至15%,践行“保险姓保”的社会责任。
结语:穿越周期的“平安样本”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中国平安的中期业绩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方法论”。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综合金融构建生态壁垒,通过医疗养老挖掘客户需求,通过渠道改革提升服务效率,最终实现“客户价值、股东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
正如平安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我们不追求短期的爆发式增长,而是要做难而正确的事。”从“规模领先”到“生态引领”,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平安的转型之路,或许正是中国保险行业未来十年的缩影。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