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财富储备:全民认知、政策演进与制度创新的全景透视
——基于《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的深度解读与政策建言
一、时代命题:从人口结构变迁到国家战略抉择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结构变迁。2023 年,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 21%,进入国际通行的“深度老龄化”阶段;据联合国中方案预测,2050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将达 3.9 亿,占比 28% 左右。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老年人口增多”,更意味着储蓄—投资转化机制、财政可持续性、劳动力市场、代际公平乃至社会心态的全局性重构。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2019 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首次将“夯实应对老龄化的财富储备”作为战略总目标之一;2022 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标志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从理念走向实践;2024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10 号文)再度强调“丰富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供给,强化长期资产负债联动”。顶层设计之密集、政策工具之多元,在改革开放以来均属罕见。
然而,制度供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 14 亿国民真实的养老焦虑、金融素养、风险偏好与行为选择。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 2021 年起连续四年开展“全民大众话养老”系列调研,2024 年最新一期《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覆盖全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15469 份有效样本,为政策制定者与市场主体提供了宝贵的“需求侧画像”。本文试图以《报告》数据为基线,结合宏观政策与微观行为的双重视角,系统梳理中国养老财富储备的现状、挑战与可能路径。
二、调研发现:国民养老储备的“四张面孔”
(一)认知面孔:高关注与低准备的结构性落差
调研显示,87.6% 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思考养老问题”,远高于 2021 年首次调研的 67.2%;但仅有 34.8% 的受访者“已进行专门的养老财富储备”。在尚未行动的人群中,“不知道如何开始”“担心投资风险”“收入覆盖日常支出后所剩无几”成为三大主因。这表明,老龄化议题已从“小众关心”演变为“大众焦虑”,但焦虑尚未转化为有效行动。
(二)财富面孔:房产依赖与金融抑制的双重叠加
受访者对未来养老支出的预期中,医疗费用(74.3%)、长期护理费用(57.1%)与日常生活开支(52.9%)位列前三。在“已储备资产”结构中,房产占比 58.7%,现金及存款 48.2%,银行理财 21.4%,而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等税优或具备年金化特征的产品合计占比不足 15%。住房资产的高占比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家庭传统偏好,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养老金融资产“可获得性”与“可理解性”不足。
(三)制度面孔:税优政策“叫好不叫座”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 2022 年 11 月在 36 城试点、2024 年 3 月扩围至全国以来,开户数已超 6000 万,但缴费人数仅占开户数的 32%,人均缴费额 2100 元,与每人每年 1.2 万元的税优上限差距甚远。《报告》调研印证了这一现象:在知晓制度的受访者中,仅 27.9% 已实际参与;未参与者给出的首要理由是“税优额度吸引力有限”(45.2%),其次是“产品选择困难”(38.6%)。
(四)行为面孔:数字化渠道崛起与信任体系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74.1%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通过手机 APP 或互联网平台购买养老金融产品”。但与此同时,58.3% 的受访者将“信任度”列为线上渠道的首要顾虑。数字化便捷性与金融信任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养老金融需求触达与转化的关键堵点。
三、深层机理:从“政策—市场—个体”三维透视需求侧困境
(一)政策维度:税优、补贴与默认机制的“工具箱”仍待丰富
现行个人养老金采取 EET(缴费及投资收益免税、领取征税)模式,对中高收入群体具有显著激励,但对边际税率低于 3% 的低收入群体几乎无感。此外,领取阶段 3% 的税率虽低,却需穿透几十年后的预期现金流,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仍属“心理门槛”。国际经验表明,引入“政府配比缴费”“低收入补贴”以及“自动加入+可退出”的默认机制,可有效扩大覆盖面。
(二)市场维度:产品同质化、长期资金短期化与投顾缺位
当前个人养老金货架上的 800 余只产品以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为主,但真正具备“长寿风险对冲+年金化领取”双重功能的仅养老保险一类。银行、基金、保险三类机构在产品设计、风险等级、领取方式上差异巨大,普通投资者难以比较。同时,缺乏既懂养老政策又懂资产配置的专业投顾,导致大量投资者“开户后沉睡”。
(三)个体维度:金融素养、时间偏好与代际差异
《报告》引入 OECD 金融素养测评框架发现,仅有 12.4% 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复利计算”“风险分散”“通胀侵蚀”三道基础题。低金融素养群体更倾向“看得见的房产”,而非“看不见的长期现金流”。此外,90 后、00 后受访者虽然开户积极性高,但人均缴费额仅为 60 后的 1/3;而 70 后、60 后群体虽具备缴费能力,却对产品回撤极度敏感,呈现出“有心无力”与“有力无心”的代际错位。
四、国际镜鉴:从“三支柱”到“五支柱”的全球演进
世界银行 1994 年提出养老保障“三支柱”框架,2005 年扩展为“五支柱”,新增“零支柱”(非缴费型基础保障)与“第四支柱”(家庭代际支持)。
(一)美国:税优 401(k)+IRA 的“投资选择权下沉”与“自动加入”机制
截至 2023 年末,美国 IRA(个人退休账户)资产规模达 13.9 万亿美元,其中 47% 投向共同基金。其经验在于:一是税优额度动态调整(2024 年为 7000 美元/年,50 岁以上追加 1000 美元);二是“自动加入+合格默认投资选择”(QDIA),将目标日期基金作为默认选项,显著降低选择困难;三是账户“可携带”与“贷款功能”兼顾流动性。
(二)德国:里斯特养老金“政府配比+年金化领取”
德国 2002 年推出里斯特养老金,对低收入人群给予 154 欧元/年基础补贴及每名子女 185~300 欧元补贴,要求 62 岁后才能一次性领取 30%,其余必须年金化。2020 年覆盖人口已达 1600 万,资产规模 1750 亿欧元。
(三)日本:iDeCo+NISA 的“双账户”组合
日本 iDeCo(企业年金型个人缴费)与 NISA(免税小额投资)并行:iDeCo 专注长期锁定、税优力度大;NISA 提供年度 120 万日元、20 年免税期的灵活投资,两者互补,覆盖不同风险偏好人群。
五、政策建议: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中国方案
(一)完善税收激励:从“单一税优”到“梯度补贴”
引入“政府配比缴费”。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6 万元的群体,按其缴费额的 30% 给予财政补贴,每人每年上限 2000 元,直接计入个人养老金账户。
设置“家庭联合税优”。允许夫妻合并计算税优额度,对单职工家庭、全职主妇/夫等群体更显公平。
探索“递延纳税+免税继承”组合。对账户资产在领取前身故的,允许继承人免税继承,降低“早逝担忧”带来的参与抑制。
(二)丰富产品供给:从“货架思维”到“场景思维”
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终身年金+长期护理+失能收入”一揽子产品,将长寿、护理、通胀三大风险打包覆盖。
允许养老目标基金设置“自动转换”条款:临近退休时逐步降低权益仓位并自动转入年金化产品,解决“退休时点风险”。
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2.0 版”,与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养老床位对接,打通“房产—服务”转换通道。
(三)重塑投顾体系:从“产品销售”到“账户管理”
借鉴美国 SEC《受托人规则》,建立养老金融投顾“最佳利益标准”,明确投顾须以客户退休收入目标为核心,而非以产品佣金为导向。
鼓励银行、券商、基金公司设立“养老账户管理人”牌照,提供“一站式”资产归集、税优计算、领取规划服务。
推动数字化投顾与人工投顾“混合模式”。对 50 万元以上账户强制匹配人工投顾,对小额账户提供智能投顾+社群陪伴。
(四)强化金融教育:从“知识普及”到“行为干预”
将养老金融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在中学、大学开设“生命周期理财”选修课。
协会联合互联网平台推出“养老计算器”小程序,输入年龄、收入、缴费年限即可生成个性化缺口与产品推荐。
建立“养老金融教育基地”,在社区、企业、机关单位开展沉浸式沙盘模拟,让参与者体验 30 年后的现金流压力。
(五)夯实数据底座:从“信息孤岛”到“可信账户”
打通税务、社保、银行、保险、证券五大系统,建立“个人养老账户总览”平台,实时展示税优额度、投资收益、领取预测。
运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记录个人养老金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降低销售误导与道德风险。
探索“养老账户信用分”。对长期持续缴费、资产配置合理的账户给予信用激励,可用于消费信贷利率优惠、公共事业费用减免等场景。
六、结语:让制度善意转化为亿万人的体面晚年
养老金融的本质,是将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收入平滑到全生命周期的消费,以应对长寿风险。它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微观层面的市场创新,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跨越“知易行难”的心理门槛。
《报告》揭示的“高关注、低准备”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养老保障改革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关键是如何通过政策、市场与教育的协同,把“焦虑”转化为“行动”,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把“房产”转化为“现金流”,最终让制度善意穿透时间迷雾,成为亿万人具体而微的体面晚年。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所言:“退休安全不是拥有一大笔钱,而是在退休后每月都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费。”中国养老财富储备的制度创新,正在这条道路上迈出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