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报告:解码老龄化时代的“长寿密码”
当“银发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中国,老龄化已从“未来挑战”变为“现实课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预计2035年,这一比例将突破30%,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此背景下,家庭作为养老的核心单元,其金融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更影响着国家金融安全与社会经济的韧性。为系统评估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状况,为政策制定、产品研发和家庭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编制了《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调研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提出“养老金融健康指数(PFHI)”概念,通过量化分析家庭养老金融的“积累-增长-健康”全链路,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
一、老龄化时代的“家庭金融大考”:为何需要“养老金融健康指数”?
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正以“加速度”重塑经济与社会结构。联合国数据显示,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21亿,占总人口的22%。中国作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一方面,生育率持续走低(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1.09),劳动力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至78.2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矛盾突出。
家庭是应对老龄化最基础的单元。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家庭不仅承担着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更肩负着健康管理与情感支持的重任。然而,当前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认知偏差:超60%的家庭将养老金融简单等同于“存钱养老”,对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等工具认知不足;
准备不足:仅26.73%的家庭购买了个人养老金,31.82%的家庭配置了商业养老保险,多数家庭仍依赖房产(占比超70%)和低风险储蓄,资产流动性差;
健康缺口:慢性病预防、认知功能维护等健康老龄化核心要素投入不足,超七成年家庭就医频率仅1-2次,忽视预防性医疗。
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养老金融健康指数(PFHI)”,旨在通过量化评估家庭在“养老保障积累、资产增长潜力、家庭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类型”四个维度的表现,为家庭提供“健康体检”,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问题地图”,为金融机构提供“产品指南”。
二、PFHI指数:解码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的“四维模型”
《报告》基于对全国28个省份、10万+家庭的调研数据,构建了包含四个核心维度的PFHI指数体系,最终将家庭养老金融健康划分为七个区间(0-100分):
维度 核心内涵 得分区间
养老保障积累(Wealth Accumulation) 家庭为养老目标进行的长期储蓄、保险、理财等资产积累规模与稳定性。 0-30分(起步期)→86-100分(理想期)
资产增长潜力(Wealth Increase) 家庭养老资产的增值能力,包括投资回报率、产品多样性、风险抵御能力等。 0-30分(起步期)→86-100分(理想期)
家庭健康状况(Family Health) 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慢性病管理、认知功能、社会参与等)及健康管理投入。 0-30分(起步期)→86-100分(理想期)
家庭结构类型(Family Structure) 家庭形态(如核心家庭、扩展家庭、空巢家庭)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及代际支持能力。 0-30分(起步期)→86-100分(理想期)
通过这四个维度的综合评分,PFHI指数不仅能回答“家庭养老金融健康吗?”,更能揭示“健康短板在哪里”“如何提升”。
1. 总体水平:积累期为主,区域与群体差异显著
《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平均得分为48.56分,整体处于“积累期”(46-55分)。这意味着家庭已具备一定的养老金融意识(如36.71%的家庭配置了银行养老理财、16.37%配置了养老目标基金),但投入金额有限,且存在“重当下、轻未来”的倾向——多数家庭仍将主要资源用于子女教育(67.7%)、当下消费(如房贷、车贷),而非长期养老储备。
从区域看,华东(49.71分)、华南(49.78分)得分最高,东北(45.84分)最低,反映出东部沿海地区因经济发达、金融教育普及度高,养老金融准备更充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受人口外流、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养老金融健康水平相对滞后。
从群体看,40-50岁中年群体得分最高(51.74分),是养老金融准备的“主力军”;30岁以下青年(40.67分)与60岁以上老年(40.67分)得分偏低,青年群体因收入有限、风险偏好高,老年群体因习惯储蓄、对新工具接受度低,均需针对性提升。
2. 关键痛点:产品、健康、观念“三重缺口”
《报告》通过调研发现,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的核心痛点集中在三大领域:
产品端:工具单一化,新型工具渗透不足。家庭对银行养老理财(36.71%)、养老目标基金(16.37%)等新型工具的参与度较低,超60%的家庭仍依赖传统储蓄或房产。这一方面源于对“高风险”的担忧(61.21%的家庭认为养老保险产品投资风险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的不足——如产品种类单一、税收优惠模式不完善、三支柱养老金互联互通不畅。
健康端:全周期管理缺失,慢性病预防投入不足。健康老龄化是养老金融健康的重要支撑,但家庭健康管理存在显著缺口:超七成年家庭就医频率仅1-2次,36.4%的家庭在慢性病预防(如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上投入不足。根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定义,理想的健康老龄化需满足“远离重大慢性病、维持良好认知功能、保持社会参与活力、拥有正常机体功能、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五大要素,而当前家庭普遍缺乏从生命早期开始的系统性健康管理机制。
观念端:代际差异显著,养老模式转型滞后。代际养老观念呈现明显分化:老年群体超三成坚守“居家养老”传统模式,而年轻群体(1976-1985年出生)对“旅居养老”的接受度显著提升(调研中该群体对旅居养老的关注度较其他年龄层高23%)。这种差异反映出养老需求从“生存型”向“品质型”的升级——年轻群体不仅关注“养老钱”,更在意“养老体验”;老年群体则依赖代际互助,但家庭支持缺失(如42.86%的空巢家庭更依赖机构养老)的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三、破局之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规划”的家庭养老金融健康升级
面对老龄化浪潮,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政府-市场-家庭”三方协同,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报告》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关键建议:
1. 家庭层面:树立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理念,构建“安全+增值”双轮驱动
打破“短视思维”:养老不是“退休后才需要考虑的事”,而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家庭应从青年阶段开始规划,通过“收入-支出-储蓄”动态平衡,逐步积累养老资产。例如,30岁家庭可将年收入的10%-15%用于养老储备,40岁家庭可提升至15%-20%,通过长期复利效应实现资产增值。
优化资产配置:避免“all in房产”或“单一储蓄”,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配置多元化养老金融工具。例如,低风险偏好家庭可选择银行养老理财(年化收益约3.5%-4.5%)、国债;中高风险偏好家庭可配置养老目标基金(长期年化收益约5%-8%)、商业养老保险(保证收益+浮动分红);高净值家庭可探索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工具,实现财富传承与风险隔离。
重视健康管理:将健康投资纳入养老规划,通过“预防+治疗”双轨制降低未来医疗支出压力。例如,每年为家庭成员购买“惠民保”(覆盖大额医疗费用)、配置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如血压计、血糖仪)、定期进行体检(尤其关注慢性病早期筛查)。
2. 市场层面:丰富产品供给,破解“工具单一化”困局
创新养老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需针对家庭需求,开发“低门槛、中收益、高流动性”的多元化产品。例如,针对青年群体推出“养老定投计划”(每月自动扣款,享受税收优惠);针对中年群体推出“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根据退休年龄动态调整股债比例);针对老年群体推出“养老储蓄保险”(保证本金安全,提供稳定现金流)。
强化投资者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普及养老金融知识,降低家庭对“高风险”的认知偏差。例如,银行、保险公司可联合社区开展“养老金融讲座”,用案例解析“复利效应”“税收优惠”等核心概念;媒体可推出“养老金融科普短视频”,用通俗语言解释复杂产品。
完善三支柱互联互通:推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之间的衔接,例如允许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在一定条件下转入企业年金,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享受税收抵扣,提升家庭参与积极性。
3. 政策层面:构建“制度+服务”双保障,缩小群体差距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家庭对“养老金融产品风险”的担忧,监管部门需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如虚假宣传、资金池运作),建立“养老金融产品白名单”制度,确保家庭“钱袋子”安全。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中西部、东北地区实施“养老金融扶持计划”,例如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个人养老金缴费门槛(如给予10%的缴费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增设服务网点;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金融援助”,通过公益信托、社会捐赠等方式补充其养老储备。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落地:将健康管理纳入养老金融服务的核心环节,鼓励金融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为家庭提供“养老金融+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例如,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家庭可免费获得年度体检、慢性病管理服务;配置养老目标基金的家庭可享受“健康积分”兑换医疗资源。
结语:长寿时代的“家庭金融必修课”
老龄化不是“危机”,而是“机遇”——它推动我们从“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从“家庭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协同共治”。《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报告(2025年)》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揭示当前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的“现状地图”,更在于为每个家庭提供“行动指南”:
对青年家庭:早规划、早积累,用“时间复利”对冲长寿风险;
对中年家庭:稳配置、重健康,平衡“当下责任”与“未来储备”;
对老年家庭:善用工具、主动参与,让“养老钱”活起来、“养老生活”亮起来。
正如《报告》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所言:“养老金融健康的本质,是家庭对‘长寿时代’的适应性进化。”唯有每个家庭都成为“养老金融的明白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