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微光,亦可照亮星河
——一位青年教师的三万字成长手记(精选版)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第一次读到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时,我刚刚站上讲台不足三个月,粉笔灰在午后的阳光里漂浮,像极了暗夜里的萤火,微弱却倔强。那天,我用红色记号笔把这句话抄在工作笔记本的扉页,没想到,它竟成了此后所有日子的注脚。
一、微光相遇:选择就要承担
(一)第一堂课:从期待到慌乱
我永远记得那个九月。为了第一节语文课,我提前一周备课,PPT改了七遍,连过渡语都写了逐字稿。上课铃响,我踩着细高跟几乎一路小跑进教室,迎接我的,却是孩子们左顾右盼的眼神、后排悄悄传递的小纸条,以及我因为紧张而加速的心跳。那天的拓展阅读只来得及讲一半,下课铃响的一刹那,我的脑袋“嗡”地一声: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相遇”。
当天晚上,我瘫坐在出租屋的沙发上,把白天录的视频回放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提问太空、指令不清、评价语干瘪……凌晨两点,我在朋友圈写下:“当我以为教育是一场演讲,现实却递给我一只话筒,告诉我——先学会倾听。”
(二)教育初心:从学生眼中看到的光
真正让我决定留下来的,是明轩。那个瘦小的男孩,第一次朗读课文时声音像蚊子,我却用夸张的语气表扬了他:“你的停顿像小诗一样好听!”第二天早上,办公桌上多了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何老师,我可以再读一次吗?”后来,他报名了校级朗诵比赛,拿了一等奖;再后来,他毕业时在留言册上写:“感谢在小学六年的时光里,遇到何老师,让我相信渺小的自己也能发出光。”
那一刻,我明白: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学生的眼睛是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老师是否足够真诚。于是我学会了蹲下来,用他们的高度打量世界;学会了先问“你今天开心吗”,再问“课文背会了吗”;学会了把“纠错”改口为“发现闪光”。
二、拂晓启程:磨砺方能绽放
(一)第一次公开课:在“差点意思”里破茧
入职第二学期,学区举行青年教师赛课。我把课题定为《少年闰土》,师傅听完第一次试讲,只淡淡一句:“课感不够,再磨。”于是,整整两周,我们每天晚上七点相约空教室,她把手机电筒夹在课本上当聚光灯,我当学生,她做老师,一句句示范。逐字稿被红笔涂到看不清原字,我急得掉泪,她拍拍我:“好课不是演出来的,是从一次次‘差点意思’里长出来的。”
正式赛课那天,我放弃华丽动画,只用一张月下刺猹的插图,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时,平时最调皮的瞿杰忽然举手:“老师,我觉得闰土像月亮,离我们很远,却一直发着光。”全场掌声雷动,我鼻子一酸——原来,课堂最美的风景不是完美,而是生成。
(二)班级管理:从“扣分”到“挣分”
公开课的成功给了我底气,可回到班级,仍是一地鸡毛:作业拖拉、桌椅歪歪扭扭、午休吵翻天。我试过批评、罚站、叫家长,收效甚微。沮丧之际,前辈李老师一句话点醒我:“规则如果是老师强加的,学生永远觉得是枷锁;如果规则是他们自己编的,那就是游戏说明书。”
于是,我发了“班级问题诊断卡”,让孩子们匿名写下最想改变的三个现象;又召开“班级立规会”,把全班分成六组,每组认领一个问题,讨论出解决对策。瞿杰那个“午休说话先提醒再扣分”的提议被采纳后,他居然成了午休纪律管理员。
一个月后,“积分银行”上线:作业全对得2学习币,帮助同学得1币,币可兑换文具、免作业券、甚至“与何老师共进午餐”。孩子们眼里的光不一样了:学霸主动开起“小老师讲堂”,后进生为了挣币熬夜背书。那天,我看到最贪玩的豆豆攒够50币,给同桌换了一支钢笔,忽然觉得,教育其实也可以很好玩。
(三)向前辈“偷师”:把“土办法”炼成金
我给自己定了三条“成长军规”:
1. 每周至少听三节骨干教师的常态课,把课堂指令逐字记下来;
2. 每天提一个“小问题”向师傅请教,并写成“答案卡片”;
3. 把偷学到的招儿立刻改编,在自己的课堂试用。
王老师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被我改成“新闻播报+自由点评”,害羞的小美第一次播报娱乐新闻时眉飞色舞,我顺势成立“小记者团”,把每周热点搬进课堂。孩子们在录播室里当主播、当记者,写稿、剪辑、配字幕,玩得不亦乐乎。期末考试,年级组作文平均提高4.7分,小美爸爸给我发微信:“孩子说,第一次觉得语文有用。”
原来,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经验可以传递;创新不是凭空长出的翅膀,而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的眺望。
三、暖阳同行:脚步丈量成长
(一)与家长结盟:从“告状”到“合伙人”
曾经,家长微信群一响,我心就提到嗓子眼。后来,我把家长会开成了“圆桌论坛”:家长围坐成U形,我退到角落,把话筒交给学生。孩子们汇报班级事务、展示作品,甚至现场“吐槽”爸妈。会后,一位原本最挑剔的妈妈拉着我说:“何老师,今天第一次听见儿子夸我。”
从那以后,家长们成了班级的“后援团”:科技节需要展板,设计师爸爸连夜加班;班级图书角缺书,开书店的妈妈送来两百本新书;春游需要车辆,滴滴司机爸爸免费出五辆商务车。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
(二)专业进阶: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我开始啃课标、读论文,把王崧舟、窦桂梅的获奖课例逐字敲成逐字稿;每周三晚上,固定参加区里的线上读书会,和一群素未谋面的老师共读《文心》《给教师的建议》。最疯狂的一次,为了备《桂花雨》,我跑到郊外摇了一棵桂花树,带回教室,孩子们闭眼闻香,写下的比喻句让教研员惊叹。
我深知,一个老师的课堂高度,取决于他阅读的厚度。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五个一”工程:每天读一篇专业文章、听一节名家课例、写一段教学反思、拍一张学生笑脸、留一句鼓励评语。一年后,我拿到了市级赛课一等奖,评委老师说:“你的课有生活的味道,也有语文的肌理。”
(三)学生的进步日记:把毫米级进步写进星河
班里有个“蜗牛榜”,最慢的小安背完一篇课文需要一周。我让他每天只背一段,背完就在“树叶墙”贴一片叶子。三个月后,那面墙绿意盎然,小安在毕业典礼上朗读《少年中国说》,一字不错。
我把这些瞬间剪成视频,配上文字:“有些成长以毫米计算,老师要做的是把毫米放大成光年。”家长会那天,大屏播放,家长们泣不成声。原来,教育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把一个个小确幸串成星河。
四、星河致远:热爱可抵岁月长
(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五个年头。回望来路,那些曾让我彻夜痛哭的挫败、那些曾让我欣喜若狂的微光,都已化作漫天星火。我开始带徒弟,像当年师傅带我一样,陪她们磨课到深夜;也开始给乡村孩子上网课,用一根网线把城市课堂搬进山区。
(二)青年教师的三重修炼:耐心、创意、同理心
耐心——教育是一场“慢艺术”,允许孩子今天比昨天多写对一个标点;
创意——把平凡日常变成魔法,让每一节课都有“哇”时刻;
同理心——蹲下来,听见孩子所有“问题行为”背后的呼救。
我把这三句话贴在办公桌前,提醒自己:先成为孩子,再成为老师。
(三)萤火汇聚,终成星河
前几天,第一届学生回校看我。一米八的明轩站在讲台旁,羞涩地笑:“老师,我现在是校广播站站长。”瞿杰把市三好学生的证书塞到我手里:“多亏当年你没收了我的漫画书,还陪我背完了《木兰诗》。”我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阳光透过窗棂,像极了五年前他们看我时的光。
那一刻,我终于懂得: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我们,就是那个点火的人。萤火微光,亦可照亮星河;青年教师的故事,平凡如苔花,却自有芳华。
合上笔记本,我在扉页又添了一句:“愿我永远是新人,永远热泪盈眶。”因为我知道,只要眼里的光不灭,星河就会一直向前。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